论类型视野下新中国惊险片的风格流变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引言 | 第10-13页 |
| 第1章 类型视野与惊险片概念的界定 | 第13-21页 |
| ·类型视野下的惊险片 | 第13-16页 |
| ·惊险片在中国出现的政治语境与文化背景 | 第16-18页 |
| ·惊险片在中国出现的国际政治环境及文化背景 | 第16-17页 |
| ·惊险片出现的国内文化背景 | 第17-18页 |
| ·新中国惊险片的类型特征 | 第18-21页 |
| 第2章 新中国惊险片的发展脉络及特征 | 第21-35页 |
| ·新中国惊险片的发展脉络 | 第21-28页 |
| ·“十七年”时期 | 第21-23页 |
| ·娱乐片大潮时期 | 第23-26页 |
| ·新世纪新时期 | 第26-28页 |
| ·新中国惊险片不同阶段的风格特征 | 第28-33页 |
| ·“十七年”时期题材多样性与政治主题的恒定 | 第28-30页 |
| ·娱乐片大潮时期商业元素的注入与向类型片转型 | 第30-32页 |
| ·新世纪新时期惊险片的消亡与复生 | 第32-33页 |
| ·新中国惊险片历史流变的规律 | 第33-35页 |
| 第3章 新中国惊险片叙事艺术的嬗变 | 第35-48页 |
| ·新中国惊险片叙事结构的变化 | 第35-37页 |
| ·叙事策略有受控于意识形态到与意识形态的共赢 | 第37-42页 |
| ·叙事主体人物形象由传奇到真实的转变 | 第42-48页 |
| ·“十七年”时期塑造传奇英雄 | 第42-44页 |
| ·娱乐片大潮时期人物形象的突破 | 第44-45页 |
| ·新世纪新时期对人性的开掘 | 第45-48页 |
| 第4章 新中国惊险片视听构成的变化 | 第48-60页 |
| ·戏剧美学影响下符号化的视听语言 | 第48-52页 |
| ·新中国惊险片视听语言系统的来源 | 第49页 |
| ·意识形态化的空间、人物与物化的斗争 | 第49-50页 |
| ·“十七年”时期惊险片镜头语言特点 | 第50-52页 |
| ·美学潮流与市场综合作用下视听构成的变迁 | 第52-57页 |
| ·视觉空间与人物造型的解放 | 第53-55页 |
| ·镜头语言的风格化 | 第55-57页 |
| ·数字技术时代的视听奇观 | 第57-60页 |
| 结语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2页 |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