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绪论 | 第10-12页 |
| 第1章 香港导演群体“北上”的历史和现状 | 第12-23页 |
| ·香港导演“北上”历史的回顾 | 第12-14页 |
| ·作为一种现象的群体“北上” | 第14-18页 |
| ·“北上”的背景 | 第14-16页 |
| ·CEPA后“北上”的历程 | 第16-18页 |
| ·香港导演群体“北上”面临的挑战 | 第18-23页 |
| ·文化背景的差异 | 第18-19页 |
| ·电影审查的障碍 | 第19-20页 |
| ·电影功能的强调不同 | 第20-21页 |
| ·经济压力导致抢钱意识 | 第21-23页 |
| 第2章“北上”后香港导演的风格嬗变 | 第23-40页 |
| ·题材的丰富 | 第23-27页 |
| ·历史题材的兴起 | 第23-24页 |
| ·魔幻题材的创新 | 第24-25页 |
| ·古装武侠题材再度火热 | 第25-26页 |
| ·现实题材向内地化拓展 | 第26-27页 |
| ·类型的拓展 | 第27-36页 |
| ·喜剧片的移植与创新 | 第27-30页 |
| ·武侠片的更新与变装 | 第30-32页 |
| ·警匪片的转型与调整 | 第32-34页 |
| ·魔幻片的开辟与探索 | 第34-36页 |
| ·主题的变化 | 第36-38页 |
| ·从极致狂欢到人文情怀 | 第36页 |
| ·从个体生命到家国情怀 | 第36-37页 |
| ·从视觉展示到文化表述 | 第37-38页 |
| ·叙事的多元 | 第38-40页 |
| 第3章“北上”导演群体个案研究 | 第40-49页 |
| ·喜剧代表——周星驰、王晶 | 第40-41页 |
| ·探索开拓者——陈可辛 | 第41-43页 |
| ·写实文艺风——许鞍华 | 第43-44页 |
| ·调整后的回归——杜琪峰 | 第44-46页 |
| ·多变求新者——徐克 | 第46-47页 |
| ·新一代的北上者 | 第47-49页 |
| 第4章 香港导演群体“北上”转变的“得失”与“利弊” | 第49-57页 |
| ·香港导演群体“北上”后的收获 | 第49-51页 |
| ·繁荣商业电影市场,缓解香港电影工业危机 | 第49页 |
| ·有利于资源的开发与整合 | 第49-50页 |
| ·类型的更新与新题材的尝试 | 第50-51页 |
| ·香港导演群体“北上”对内地电影的影响 | 第51-53页 |
| ·内地电影商业经验的提升 | 第51-52页 |
| ·整合两岸三地资源,构建“大中国”电影 | 第52-53页 |
| ·香港导演群体“北上”存在的问题 | 第53-57页 |
| ·香港导演心态的“水土不服” | 第53-54页 |
| ·市场环境的“水土不服” | 第54-55页 |
| ·本土特色淡化“港味”丧失 | 第55-57页 |
| 结语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 附录 | 第61-66页 |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