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3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3-26页 |
|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 ·六价铬[Cr(VI)]的处理方法 | 第15-20页 |
| ·传统化学还原 | 第15-17页 |
| ·微生物还原 | 第17-19页 |
| ·光催化还原 | 第19页 |
| ·零价铁还原 | 第19-20页 |
| ·有机染料废水的处理技术 | 第20-23页 |
| ·高级氧化技术 | 第20-21页 |
| ·传统芬顿试剂法 | 第21页 |
| ·光芬顿体系 | 第21-22页 |
| ·类光芬顿体系 | 第22-23页 |
| ·零价铁还原 | 第23页 |
| ·价铬与有机染料同时还原和脱色 | 第23-24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 ·研究内容 | 第24页 |
| ·特点与创新之处 | 第24-26页 |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6-31页 |
|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26-27页 |
| ·实验研究方法 | 第27-29页 |
| ·染料与Cr(VI)浓度的分析 | 第29-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第3章 铁(III)–有机酸体系中六价铬与橙黄II的同时还原和脱色 | 第31-51页 |
| ·有机酸种类的影响 | 第31-35页 |
| ·辐射光光强的影响 | 第35-39页 |
| ·柠檬酸浓度对光助Fe~(3+)/Cit体系活性的影响 | 第39-41页 |
| ·p H值对光助Fe~(3+)/Cit体系活性的影响 | 第41-43页 |
| ·Fe~(3+)浓度对光助Fe~(3+)/Cit体系活性的影响 | 第43-45页 |
| ·光助Fe~(3+)/Cit体系中橙黄II和Cr(VI)共存的相互影响 | 第45-46页 |
| ·光助Fe~(3+)/Cit体系中Cr(VI)与亚甲基蓝的同时还原与脱色 | 第46-47页 |
| ·光助ICPs–有机酸体系中六价铬与橙黄Ⅱ的同时还原与脱色 | 第47-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 第4章 零价铁(Fe~0)–有机酸体系中六价铬与橙黄Ⅱ的同时还原和脱色 | 第51-68页 |
| ·辐射光源对Fe~0/Oxa中Cr(VI)和橙黄Ⅱ同时还原和脱色的影响 | 第51-53页 |
| ·Fe~0投加量对Fe~0/Oxa中Cr(VI)和橙黄Ⅱ同时还原和脱色的影响 | 第53-55页 |
| ·光辐射强度对 Fe~0/Tar 体系中 Cr(VI)和橙黄Ⅱ同时还原和脱色的影响 | 第55-58页 |
| ·Fe~0投加量对 Fe~0/Tar 体系中 Cr(VI)和橙黄Ⅱ同时还原和脱色的 | 第58-60页 |
| ·酒石酸浓度对 Fe~0/Tar 体系中 Cr(VI)和橙黄Ⅱ同时还原和脱色的影响 | 第60-62页 |
| ·pH 对 Fe~0/Tar 体系中 Cr(VI)和橙黄Ⅱ同时还原和脱色的影响 | 第62-64页 |
| ·Fe~0/Tar体系中Cr(VI)和亚甲基兰的同时还原和脱色 | 第64-65页 |
| ·Fe~0/Oxa体系中Cr(VI)和亚甲基兰的同时还原和脱色 | 第65-66页 |
|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 结论 | 第68-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8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2-83页 |
| 致谢 | 第83-84页 |
| 附录 | 第84-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