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连犯处断原则探究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第一章 牵连犯的理论溯源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 第10-13页 |
| 一、牵连犯的理论溯源 | 第10-11页 |
| (一)牵连犯理论的起源 | 第10页 |
| (二)牵连犯理论的演进 | 第10-11页 |
| 二、牵连犯理论在我国的发展 | 第11-13页 |
| (一)新中国成立前 | 第11-12页 |
| (二)新中国成立后 | 第12-13页 |
| 第二章 牵连犯处断原则多样性分析与应对 | 第13-22页 |
| 一、牵连犯多种处断原则梳理 | 第13-16页 |
| (一)从一重处断原则 | 第13-14页 |
| (二)从一重从重处断原则 | 第14-15页 |
| (三)数罪并罚原则 | 第15页 |
| (四)双重标准处断原则 | 第15-16页 |
| 二、现行牵连犯处断原则多样性分析 | 第16-18页 |
| 三、牵连犯处断原则的方向 | 第18-22页 |
| (一)采取统一的数罪并罚原则 | 第18-21页 |
| (二)采取统一的一罪处断原则 | 第21-22页 |
| 第三章 从一重处断原则的提倡 | 第22-28页 |
| 一、从一重处断原则的合理性 | 第22页 |
| 二、从一重处断原则的合目的性 | 第22-26页 |
| (一)与传统牵连犯理论一脉相承 | 第22-24页 |
| (二)实现惩治犯罪与保障人权的目的 | 第24-26页 |
| 三、与从一重重处断原则之间的取舍 | 第26-28页 |
| 第四章 从一重出断视角下的牵连关系构建 | 第28-44页 |
| 一、牵连关系的不同形态分析 | 第28-33页 |
| (一)手段行为与目的行为之间的牵连关系 | 第28-30页 |
| (二)原因行为与结果行为之间的牵连关系 | 第30-31页 |
| (三)复杂的牵连关系 | 第31-32页 |
| (四)本人观点 | 第32-33页 |
| 二、牵连关系的判断标准 | 第33-44页 |
| (一)牵连关系判断标准的主观说 | 第34-36页 |
| (二)牵连关系判断标准的客观说 | 第36-39页 |
| (三)牵连关系判断标准的折中说 | 第39-41页 |
| (四)本人观点 | 第41-44页 |
| 结语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 个人简历 | 第48-49页 |
| 后记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