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第一章 案例及争议焦点 | 第10-12页 |
| 一、案情简介 | 第10页 |
| 二、争议焦点 | 第10-12页 |
| 第二章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具有独立的构成要件 | 第12-23页 |
| 一、交通肇事逃逸行为侵害的法益 | 第12-13页 |
| 二、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客观方面 | 第13-16页 |
| (一)客观行为方式 | 第13-15页 |
| (二)逃逸的时空界定 | 第15-16页 |
| 三、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主体 | 第16-18页 |
| (一)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正犯主体 | 第16页 |
| (二)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共犯 | 第16-18页 |
| 四、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主观方面 | 第18-23页 |
| (一)主观罪过形式 | 第18-21页 |
| (二)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冲突适用 | 第21-23页 |
| 第三章 交通肇事逃逸中的自首问题 | 第23-30页 |
| 一、自首与交通肇事罪的关系 | 第23-25页 |
| 二、自首与履行行政义务的关系 | 第25-27页 |
| (一)不能因未履行行政义务而否定自首的成立 | 第25页 |
| (二)行政机关认定不能作为评价自首成立与否的标准 | 第25-26页 |
| (三)双重评价之否定 | 第26-27页 |
| 三、认定自首与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关系 | 第27-30页 |
| (一)处理好不同情节的认定和刑罚 | 第28页 |
| (二)处理好交通肇事逃逸中自首认定的偏颇 | 第28-30页 |
| 第四章 案例评析 | 第30-33页 |
| 一、认定“逃逸”有失偏颇 | 第30-31页 |
| 二、本案不应认定为自首 | 第31-33页 |
| 结语 | 第33-34页 |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 个人简历 | 第36-37页 |
| 后记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