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艺术审美中的异趣--“丑舞”的分析与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绪论 | 第9-12页 |
第一章 “丑舞”的概念 | 第12-20页 |
第一节 “丑舞”与感性学 | 第12页 |
第二节 “丑舞”即“非美”舞 | 第12-15页 |
一、 “丑舞”是艺术的,而非生活的再现 | 第13页 |
二、 “共通感”:“感性”大于“理性”的认知过程 | 第13-14页 |
三、 “丑舞”的相对性 | 第14-15页 |
第三节 “丑舞”基于对舞蹈的审丑判断 | 第15-20页 |
一、 “丑舞”的形式表现 | 第15-16页 |
二、 “丑舞”的内容表达 | 第16-18页 |
三、 “丑舞”的风格体现 | 第18-20页 |
第二章 “丑舞”的发展 | 第20-34页 |
第一节 “丑舞”历时性的发展研究 | 第20-27页 |
一、 中国“丑舞”的发展历程简述 | 第20-25页 |
二、 西方“丑舞”的发展历程简述 | 第25-27页 |
第二节 “丑舞”共时性的发展研究 | 第27-34页 |
一、 中西“丑舞”发展之“似” | 第28-32页 |
二、 中西“丑舞”发展之“异” | 第32-34页 |
第三章 “丑舞”的审丑心理机制 | 第34-39页 |
第一节 “舞蹈审丑”与“心理距离说” | 第34-35页 |
第二节 “舞蹈审丑心理”与“滑稽”和“喜剧” | 第35-37页 |
第三节 “舞蹈审丑心理”与“崇高”和“悲剧” | 第37-39页 |
第四章 “丑舞”的具体表现特征 | 第39-46页 |
第一节 动作形态 | 第39-42页 |
一、 特殊的艺术加工手段 | 第39-40页 |
二、 滑稽型“丑舞”动作特点 | 第40-42页 |
三、 狞厉型“丑舞”动作特点 | 第42页 |
第二节 面部形态 | 第42-44页 |
一、 表情 | 第42-43页 |
二、 面具 | 第43-44页 |
三、 化妆 | 第44页 |
第三节 服装与道具 | 第44-45页 |
一、 滑稽舞蹈的服装和道具 | 第44-45页 |
二、 狞厉舞蹈的服装和道具 | 第45页 |
三、 现代舞的着装 | 第45页 |
第四节 独特的表演形式 | 第45-46页 |
一、 演员与角色群体的转换 | 第45-46页 |
二、 “出戏”与即兴表演 | 第46页 |
第五章 “丑舞”的价值体现 | 第46-52页 |
第一节 舞蹈·丰富肢体表达 | 第47-48页 |
第二节 感性·还原感性认知 | 第48页 |
第三节 心理·观照审丑快感 | 第48-49页 |
第四节 社会·丑刺人生百态 | 第49-50页 |
第五节 人类·生命永恒的终极追求 | 第50-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注释 | 第53-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