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7-13页 |
·现象及相关概念 | 第7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7-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3页 |
·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现实意义 | 第10-13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方法资料介绍 | 第13-20页 |
·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医患关系研究的开始 | 第13-14页 |
·专业权威和自主权视角 | 第14-15页 |
·马克思主义的路径以及经济学视角 | 第15-16页 |
·医患交流沟通视角 | 第16-17页 |
·研究设计、方法与资料 | 第17-20页 |
·访谈对象及方式 | 第17-18页 |
·研究法与资料 | 第18-19页 |
·对研究设计的反思 | 第19-20页 |
第3章 对农村医疗卫生体制与抗生素的历史回顾 | 第20-27页 |
·中国历史上医药与政治的渊源 | 第20页 |
·作为国家治理系统的农村赤脚医生制度及合作医疗制度 | 第20-23页 |
·来自领袖的政治动员 | 第20-21页 |
·当地赤脚医生制度和合作医疗制度 | 第21-23页 |
·抗生素的发现及其对生命的权力意义 | 第23-24页 |
·体现国家意志的抗生素工业 | 第24-27页 |
第4章 计划经济时期农村医患关系与抗生素滥用 | 第27-39页 |
·赤脚医生的行为与角色 | 第27-31页 |
·从普通村民升级为赤脚医生 | 第27-28页 |
·赤脚医生的工作 | 第28-30页 |
·赤脚医生的“全能”角色 | 第30-31页 |
·计划经济时期农村医患关系 | 第31-33页 |
·体现中共政治传统 | 第31-32页 |
·医患关系作为特殊的托管关系 | 第32-33页 |
·计划经济时期农村抗生素滥用 | 第33-37页 |
·抗生素“神话” | 第33页 |
·抗生素作为公共物品 | 第33-34页 |
·抗生素滥用的推力 | 第34-36页 |
·抗生素滥用缺乏反弹力 | 第36-37页 |
·计划经济时期农村抗生素滥用机制 | 第37-39页 |
第5章 农村医疗卫生体制变迁和卫生人员变动 | 第39-46页 |
·从传统合作医疗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 第39-41页 |
·传统合作医疗的衰落 | 第39页 |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 | 第39-41页 |
·赤脚医生队伍的变化 | 第41-43页 |
·医学院毕业生的加入 | 第43-44页 |
·私人诊所的兴起 | 第44-45页 |
·公私之间的摆动 | 第45-46页 |
第6章 市场经济时期农村医患关系与抗生素滥用 | 第46-66页 |
·村卫生室乡村医生行为与角色 | 第46-50页 |
·向县卫生局提供公共服务 | 第46-47页 |
·不高不低的收入 | 第47-48页 |
·无解的缺药问题 | 第48-50页 |
·私人诊所医生的主动选择 | 第50-54页 |
·灵活经营 | 第50-51页 |
·治病像表演 | 第51-52页 |
·规避风险 | 第52-53页 |
·无声推销 | 第53-54页 |
·农民的摇摆选择 | 第54-56页 |
·医患关系作为买卖关系 | 第56页 |
·“选择型”医生、“选择型”病人与抗生素滥用 | 第56-64页 |
·数据收集与处理 | 第56-57页 |
·村卫生室和私人诊所滥用抗生素的共性 | 第57-59页 |
·村卫生室和私人诊所滥用抗生素的差异 | 第59-62页 |
·村民自用抗生素 | 第62-64页 |
·市场经济时期农村抗生素滥用机制 | 第64-66页 |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6-71页 |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 第66-68页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68-69页 |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69-70页 |
·形成两个待讨论的问题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致谢 | 第75-78页 |
个人简历 | 第78页 |
发表的论文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