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工程项目施工3D可视化动态管理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研究目标 | 第11页 |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13页 |
| ·工程控制目标确定方法研究 | 第11-12页 |
| ·工程控制目标3D动态可视化模型研究 | 第12-13页 |
| ·建立施工3D动态可视化管理数据分析支撑系统模型 | 第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 ·国外研究发展现状 | 第14-15页 |
| ·国内研究发展现状 | 第15-19页 |
| ·可视化相关理论的探讨 | 第16页 |
| ·可视化管理在各领域实现的技术研究 | 第16-17页 |
| ·可视化管理的实际应用 | 第17-19页 |
| 第三章 工程控制控制目标确定方法研究 | 第19-39页 |
| ·工程概况 | 第19-23页 |
| ·工程简介 | 第19-20页 |
| ·施工工艺分析 | 第20-23页 |
| ·确定工程建设控制目标的具体步骤 | 第23-24页 |
| ·根据工程分解确定工程工期 | 第24-28页 |
| ·工程分解 | 第24-26页 |
| ·绘制工程网络图 | 第26-28页 |
| ·确定关键线路及工期目标 | 第28页 |
| ·依据显著性项目确定工程成本控制目标 | 第28-32页 |
| ·全生命周期工程成本造价过程 | 第28-30页 |
| ·根据均值理论计算显著性成本项目 | 第30-32页 |
| ·确定工程成本目标 | 第32页 |
| ·确定重点控制施工项目 | 第32页 |
| ·确定工程质量控制目标 | 第32-35页 |
| ·建立工程质量管理目标体系 | 第32-34页 |
| ·制定工程质量施工控制流程 | 第34-35页 |
| ·确定工程质量控制目标 | 第35页 |
| ·确定工程安全、环保控制目标 | 第35-38页 |
| ·确定安全和环保控制重点 | 第35页 |
| ·建立安全和环保控制体系 | 第35-37页 |
| ·制定安全和环保保证检查程序 | 第37-38页 |
| ·确定安全和环保控制目标 | 第38页 |
| ·小结 | 第38-39页 |
| 第四章 工程控制目标3D动态可视化控制模型研究 | 第39-64页 |
| ·项目目标动态控制原理 | 第39-41页 |
| ·准备工作 | 第40页 |
| ·动态跟踪和循环控制 | 第40页 |
| ·建立问题原因、对策数据库 | 第40-41页 |
| ·项目目标动态控制的纠偏措施 | 第41-42页 |
| ·动态控制周期 | 第42页 |
| ·确定重点控制工程 | 第42-43页 |
| ·选择要研究的控制周期 | 第42页 |
| ·确定控制周期内的重点控制工程 | 第42-43页 |
| ·获价值理论简介 | 第43-48页 |
| ·获价值理论的三个基本参数 | 第43-44页 |
| ·获价值理论的三个偏差指标 | 第44页 |
| ·S曲线的相关分析 | 第44-46页 |
| ·获价值理论的两个绩效指标 | 第46-47页 |
| ·获价值理论的两个预测值 | 第47-48页 |
| ·建立工程的进度、成本目标控制分析模型 | 第48-52页 |
| ·对已完工程建EVM分析表 | 第48-49页 |
| ·发现问题的原因 | 第49-50页 |
| ·预控措施制定 | 第50页 |
| ·动态循环控制 | 第50-52页 |
| ·3D动态控制软件系统 | 第52页 |
| ·建立工程的质量、安全和环保目标循环控制分析模型 | 第52-63页 |
| ·制定评分制度 | 第52-53页 |
| ·动态跟踪和循环控制 | 第53-57页 |
| ·完善原因对策数据库 | 第57-63页 |
| ·3D动态控制软件系统 | 第63页 |
| ·小结 | 第63-64页 |
| 第五章 计算机3D动态可视化管理软件 | 第64-71页 |
| ·桥梁3D模型的建立 | 第64-66页 |
| ·软件开发工具的选择 | 第64页 |
| ·桥梁施工项目3D可视化模型的分解 | 第64页 |
| ·桥梁施工项目3D可视化模型的建立 | 第64-66页 |
| ·数据库的设计 | 第66-67页 |
| ·桥梁数据库数据导入 | 第66页 |
| ·桥梁工程数据库的链接 | 第66-67页 |
| ·桥梁施工管理可视化系统 | 第67页 |
| ·软件演示界面 | 第67-69页 |
| ·实现演示界面与数据信息的链接 | 第69-70页 |
| ·小结 | 第70-71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 ·结论 | 第71-72页 |
| ·展望 | 第72-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 致谢 | 第76-77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