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菜型油菜遗传物质人工渗入白菜型油菜的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芸薹属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 第11页 |
·远缘杂交研究进展及应用 | 第11-13页 |
·远缘杂交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远缘杂交在作物遗传育种的应用 | 第12-13页 |
·植物远缘杂种后代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细胞学鉴定 | 第13页 |
·分子标记技术 | 第13-14页 |
·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 | 第14-15页 |
·植物异染色体系的创建及利用 | 第15-16页 |
·异附加系 | 第15页 |
·异代换系 | 第15-16页 |
·易位系 | 第16页 |
·油菜自交亲和的遗传研究 | 第16-17页 |
·油菜自交不亲和的类型 | 第16页 |
·油菜自交不亲和的分子机制 | 第16-17页 |
·克服自交不亲和的研究 | 第17页 |
·本研究的背景及目的意义 | 第17-19页 |
第2章 芥菜型油菜和白菜型油菜种间杂种遗传分析 | 第19-28页 |
·前言 | 第1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9-20页 |
·试验材料 | 第19页 |
·试验方法 | 第19-2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0-26页 |
·杂种 F1的获得及遗传分析 | 第20-22页 |
·芥白杂种后代植株形态学分析 | 第22-24页 |
·花粉育性的变异分析 | 第24页 |
·芥白杂种后代细胞学研究 | 第24-26页 |
·讨论 | 第26-28页 |
·正反交组合的差异 | 第26页 |
·芥白杂交后代广泛分离 | 第26页 |
·芥白杂交后代的细胞遗传学 | 第26-28页 |
第3章 芥菜型油菜优良性状导入白菜型油菜的研究 | 第28-35页 |
·前言 | 第2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8-29页 |
·试验材料 | 第28页 |
·试验方法 | 第28-29页 |
·结果分析 | 第29-33页 |
·自交亲和性状的渗入 | 第29-31页 |
·黄籽材料的获得 | 第31-32页 |
·新型白菜型油菜的细胞学及形态学 | 第32-33页 |
·讨论 | 第33-35页 |
·渗入芥菜型油菜遗传物质的新型白菜型油菜变异丰富 | 第33-34页 |
·自交亲和材料的遗传机制及利用前景 | 第34页 |
·黄籽材料的获得及意义 | 第34-35页 |
第4章 芥白杂种后代 GISH 分析 | 第35-42页 |
·前言 | 第35页 |
·材料方法 | 第35-36页 |
·试验材料 | 第35页 |
·试验方法 | 第35-3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6-41页 |
·杂种 F1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原位杂交分析 | 第36-37页 |
·BC1F1植株原位杂交分析 | 第37-40页 |
·BC1F2群体 GISH 分析 | 第40-41页 |
·讨论 | 第41-42页 |
·GISH 在减数分裂观察中的重要作用 | 第41页 |
·A 与 B 基因组的部分同源配对 | 第41页 |
·异附加系和代换系材料的获得及利用价值 | 第41-42页 |
第5章 新型白菜型油菜基因组水平变异研究 | 第42-49页 |
·前言 | 第42页 |
·材料方法 | 第42-43页 |
·试验材料 | 第42页 |
·试验方法 | 第42-4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3-48页 |
·AFLP 及 SSR 多态性分析 | 第43-44页 |
·芥菜型油菜 A 基因组的渗入 | 第44-45页 |
·新型白菜型油菜中外源染色体的渗入情况 | 第45-46页 |
·聚类分析 | 第46-47页 |
·主成分分析 | 第47-48页 |
·讨论 | 第48-49页 |
·新型白菜型油菜外源遗传物质的渗入 | 第48页 |
·新型白菜型油菜的育种利用价值 | 第48-49页 |
第6章 新型白菜型油菜的农艺性状分析 | 第49-56页 |
·前言 | 第4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9-50页 |
·试验材料 | 第49-50页 |
·试验方法 | 第50页 |
·数据处理 | 第5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0-54页 |
·新型白菜型油菜性状的变异 | 第50-51页 |
·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51-52页 |
·主成分分析 | 第52-53页 |
·方差分析 | 第53-54页 |
·讨论 | 第54-56页 |
·新型白菜型油菜的性状表现 | 第54页 |
·新型白菜型油菜在油菜育种的价值 | 第54-56页 |
全文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6页 |
缩略词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个人简介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