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图和附表清单 | 第12-13页 |
主要英文缩写词表 | 第13-15页 |
1 引言 | 第15-33页 |
·植物抗病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5-24页 |
·植物抗病性 | 第15页 |
·植物抗病基因 | 第15-18页 |
·植物抗病基因的起源与进化 | 第18-20页 |
·植物抗病基因的起源 | 第18页 |
·植物抗病基因的存在形式 | 第18-19页 |
·植物抗病基因的进化 | 第19-20页 |
·植物抗病基因的结构特征 | 第20-22页 |
·NBS结构域 | 第20-21页 |
·LRR结构域 | 第21页 |
·RLK结构域 | 第21页 |
·LZ结构域 | 第21页 |
·TIR结构域 | 第21-22页 |
·CC结构域 | 第22页 |
·植物抗病基因的克隆方法 | 第22-23页 |
·转座子标签技术 | 第22-23页 |
·图位克隆法 | 第23页 |
·抗病基因同源序列法 | 第23页 |
·植物抗病基因的应用 | 第23-24页 |
·芝麻茎点枯病研究进展 | 第24-31页 |
·影响发病的因素 | 第25页 |
·发病时期与症状 | 第25-26页 |
·病原菌寄主范围 | 第26页 |
·病原菌形态特征 | 第26-27页 |
·病害的循环及流行 | 第27页 |
·病原菌抗逆性 | 第27页 |
·病原菌的遗传变异 | 第27-28页 |
·病原菌的分离培养 | 第28页 |
·芝麻茎点枯病的防治措施 | 第28-30页 |
·农业防治 | 第28-29页 |
·化学防治 | 第29页 |
·生物防治 | 第29页 |
·选育抗病品种 | 第29-30页 |
·抗性品种的筛选策略 | 第30页 |
·展望 | 第30-31页 |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技术路线 | 第31-33页 |
·选题背景 | 第31页 |
·研究目的 | 第31-32页 |
·技术路线 | 第32-33页 |
2 芝麻抗茎点枯病鉴定 | 第33-46页 |
·材料 | 第33-34页 |
·主要试剂和培养基 | 第33页 |
·主要仪器 | 第33-34页 |
·芝麻材料 | 第34页 |
·菌株 | 第34页 |
·引物 | 第34页 |
·方法 | 第34-39页 |
·病原菌的分离 | 第34-35页 |
·病原菌鉴定 | 第35-37页 |
·回接鉴定 | 第35页 |
·分子鉴定 | 第35-37页 |
·菌种培养 | 第37页 |
·无菌苗培养 | 第37页 |
·最佳消毒剂和消毒时间的选择 | 第37页 |
·培养无菌苗 | 第37页 |
·抗性鉴定 | 第37-39页 |
·芝麻苗期抗茎点枯病鉴定 | 第37-38页 |
·芝麻成株期抗茎点枯病鉴定 | 第38页 |
·统计方法 | 第38-3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9-44页 |
·病原菌分离 | 第39页 |
·病原菌鉴定 | 第39-41页 |
·回接鉴定 | 第39-40页 |
·分子鉴定 | 第40-41页 |
·无菌苗培养 | 第41-42页 |
·抗性鉴定结果 | 第42-44页 |
·苗期抗茎点枯病鉴定 | 第42-43页 |
·成株期抗茎点枯病鉴定 | 第43-44页 |
·讨论 | 第44-46页 |
3 芝麻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的克隆 | 第46-63页 |
·材料 | 第46-48页 |
·主要试剂与培养基 | 第46-47页 |
·主要仪器 | 第47页 |
·芝麻材料 | 第47页 |
·菌株和载体 | 第47页 |
·引物 | 第47-48页 |
·方法 | 第48-52页 |
·芝麻基因组DNA提取 | 第48-49页 |
·DNA质量检测 | 第49页 |
·RGA-PCR扩增体系和程序 | 第49-50页 |
·PCR扩增产物的电泳检测和目的片段的回收 | 第50页 |
·目的片段的连接 | 第50-51页 |
·TG1感受态细胞的制备(CaCl2法) | 第51页 |
·热击转化 | 第51页 |
·菌落PCR鉴定阳性克隆 | 第51-52页 |
·序列比对与分析 | 第5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2-60页 |
·芝麻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52-53页 |
·RGA-PCR扩增结果 | 第53-54页 |
·DNA片段的回收与克隆 | 第54页 |
·测序结果的初步分析 | 第54-56页 |
·芝麻RGAs与已知基因的同源性BLASTX分析 | 第56-57页 |
·芝麻RGAs的聚类分析 | 第57-59页 |
·芝麻RGAs与已知R基因相应区域氨基酸序列比较 | 第59页 |
·芝麻RGAs与已知植物抗病基因氨基酸相似性分析(%) | 第59-60页 |
·讨论 | 第60-63页 |
4 总结 | 第63-65页 |
·主要结论 | 第63页 |
·展望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在学期间参加学术活动与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