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河南襄城紫云书院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论 | 第8-13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8-9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三、研究思路及使用方法 | 第11页 |
四、创新之处及其难点 | 第11-13页 |
1.紫云书院现状概述 | 第13-17页 |
·紫云书院的地理位置 | 第14页 |
·紫云书院的建筑布局 | 第14-17页 |
2.紫云书院的初建和后期发展 | 第17-23页 |
·李敏及其紫云书院的初建 | 第17-20页 |
·李敏其人 | 第17-19页 |
·紫云书院的初建 | 第19-20页 |
·李来章与紫云书院的后期发展 | 第20-23页 |
·紫云书院在明后期的发展 | 第20-21页 |
·李来章其人 | 第21页 |
·紫云书院在清初的发展 | 第21-23页 |
3.紫云书院成长的历史环境 | 第23-27页 |
·明代书院的兴衰 | 第23-24页 |
·明中前期书院的缓慢发展 | 第23-24页 |
·紫云书院开明中期书院发展“兴”之先河 | 第24页 |
·明后期书院发展的滞怠 | 第24页 |
·明朝时期襄城县教育的状况 | 第24-26页 |
·清代紫云书院的成长环境 | 第26-27页 |
4.紫云书院的教学管理及其特点 | 第27-35页 |
·紫云书院的教学管理 | 第27-33页 |
·紫云书院的释菜之礼 | 第27-28页 |
·紫云书院开设的课程和为学次第 | 第28页 |
·紫云书院的学规及管理制度 | 第28-31页 |
·紫云书院的藏书情况 | 第31-32页 |
·紫云书院的经费来源 | 第32-33页 |
·紫云书院的特点 | 第33-35页 |
·家族性的特点 | 第33页 |
·非“举业化”特点 | 第33-35页 |
5.紫云书院的文化影响 | 第35-39页 |
·紫云书院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 第35-37页 |
·当地文化水平的提高 | 第35-36页 |
·道德风化作用 | 第36-37页 |
·对三教文化的影响 | 第37页 |
·与周边县域书院的关系 | 第37-39页 |
6.紫云书院的现代价值 | 第39-43页 |
·紫云书院的教育启示 | 第39-42页 |
·以德育人的教育理念 | 第39-40页 |
·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 | 第40页 |
·学术自由的探究精神 | 第40-41页 |
·士大夫勇于担当的精神 | 第41-42页 |
·紫云书院的旅游价值 | 第42-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附录:研究生学习期间发表论文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