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6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 第10-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研究现状述评 | 第12-13页 |
·研究基本思路、框架和方法 | 第13-15页 |
·基本思路 | 第13-14页 |
·研究框架 | 第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第二章 “中心—外围”体系的演进和兴衰的原因 | 第16-30页 |
·“中心—外围”体系的理论依据及本质 | 第16-20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页 |
·相关理论 | 第16-20页 |
·“中心—外围”体系的演变脉络 | 第20-27页 |
·英国“债权式”“中心—外围”体系 | 第20-23页 |
·美国“债权式”“中心—外围”体系 | 第23-26页 |
·美国“债务式”“中心—外围”体系 | 第26-27页 |
·“中心—外围”体系兴衰的根源 | 第27-28页 |
·工业优势是构建“中心—外围”体系的基础 | 第27-28页 |
·利益冲突的扩大是体系瓦解的根源 | 第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再工业化对稳定“中心-外围”体系的战略意义 | 第30-38页 |
·美国“债务式”“中心-外围”体系的价值 | 第30-33页 |
·以产业全球化迫使外围国家形成金融依赖 | 第30-32页 |
·“债务式”“中心—外围”体系的巨额收益 | 第32-33页 |
·“债务式”“中心-外围”体系稳定的关键和动荡的根源 | 第33-35页 |
·“债务式”“中心-外围”体系稳定的关键 | 第33页 |
·“债务式”“中心—外围”体系动荡的原因 | 第33-35页 |
·再工业化是稳定“债务式”“中心-外围”体系的唯一选择 | 第35-37页 |
·美国无法放弃“债务式”“中心-外围”体系的原因 | 第35-36页 |
·稳定“债务式”“中心-外围”体系的唯一途径 | 第36-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美国再工业化战略举措和成效 | 第38-63页 |
·美国再工业化的战略思路 | 第38-40页 |
·通过实现经济复苏加强全球对美国的信心 | 第38-39页 |
·以产业技术革命扩大共同利益 | 第39-40页 |
·以发展战略性制造业技术维持他国对美依赖 | 第40页 |
·美国再工业化的政策 | 第40-42页 |
·围绕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制定重振政策 | 第40-41页 |
·以税收政策和贸易保护助力工业复苏 | 第41页 |
·以“量宽”筹措资本并提升产品竞争力 | 第41-42页 |
·全球经济发展趋势与战略性制造业的选择 | 第42-55页 |
·全球经济发展的变化趋势和战略性新兴制造业的选择 | 第42-46页 |
·战略性制造业的全球市场情况 | 第46-53页 |
·战略性制造业的发展政策 | 第53-55页 |
·美国再工业化中的战略性地区:世界中心 | 第55-57页 |
·东亚是未来的世界中心 | 第55-56页 |
·东亚对美经济依赖减弱迫使美国重返亚太 | 第56-57页 |
·美国再工业化的成效 | 第57-62页 |
·美国经济出现持续性复苏迹象 | 第57-59页 |
·全球战略性制造业领导地位加强 | 第59-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美国再工业化战略背景下中国的应对策略 | 第63-74页 |
·美国再工业化对中国的影响 | 第63-67页 |
·与发展中国家利益冲突扩大 | 第63-65页 |
·中国在亚太地区面临更加复杂的外部环境 | 第65-66页 |
·中、美制造业由互补关系向竞争关系转变 | 第66-67页 |
·量化宽松政策破坏中国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 第67页 |
·国际经济环境改变下的中国应对策略 | 第67-72页 |
·以加强沟通扩大共赢消弭中美间战略互疑与对抗 | 第68-69页 |
·以扩大经贸合作与战略联盟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 | 第69-70页 |
·加快产业升级消弭与发展中国家利益冲突 | 第70-71页 |
·加快战略性制造业发展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 第71-72页 |
·加快汇率制度与金融体系改革应对金融风险 | 第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4-77页 |
主要结论 | 第74-75页 |
创新 | 第75页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参研课题)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