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符号说明 | 第10-16页 |
综述部分 | 第16-41页 |
第一章 鱼类无乳链球菌研究进展 | 第16-27页 |
1 病原学 | 第16-18页 |
·发现史 | 第16-17页 |
·生物学性状 | 第17页 |
·血清型与基因分型 | 第17-18页 |
·不同宿主来源的无乳链球菌交叉感染 | 第18页 |
2 传播途径 | 第18-19页 |
3 致病性与致病机理 | 第19-23页 |
·感染宿主及临床症状 | 第19-20页 |
·致病机理 | 第20页 |
·毒力因子 | 第20-23页 |
4 诊断 | 第23-24页 |
·临床症状 | 第23页 |
·病原检测 | 第23页 |
·分子快诊技术 | 第23页 |
·试剂盒快诊技术 | 第23-24页 |
5 防治现状 | 第24-25页 |
·药物治疗 | 第24页 |
·免疫预防 | 第24-25页 |
·综合防控 | 第25页 |
6 小结 | 第25-27页 |
第二章 鱼类核酸疫苗研究进展 | 第27-39页 |
1 核酸疫苗概述 | 第27-31页 |
·核酸疫苗的发展 | 第27-28页 |
·核酸疫苗的构成 | 第28-29页 |
·核酸疫苗的作用机理 | 第29-30页 |
·核酸疫苗的优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0-31页 |
2 鱼类核酸疫苗的研究概况 | 第31-35页 |
·鱼类核酸疫苗的类型 | 第31-34页 |
·鱼类核酸疫苗的接种途径 | 第34页 |
·鱼类DNA疫苗的影响因素 | 第34-35页 |
3 鱼类核酸疫苗载体 | 第35-37页 |
·载体种类及特点 | 第35-36页 |
·减毒沙门氏菌载体 | 第36-37页 |
·减毒沙门氏菌载体在鱼类核酸疫苗的应用 | 第37页 |
4 鱼类DNA疫苗的佐剂 | 第37-38页 |
5 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39-41页 |
试验研究 | 第41-127页 |
第四章 罗非鱼无乳链球菌SIP基因克隆、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EPC细胞的表达 | 第41-56页 |
1 材料 | 第42-43页 |
·试验动物 | 第42页 |
·菌株、细胞、载体 | 第42页 |
·主要试剂 | 第42页 |
·主要仪器 | 第42页 |
·培养基 | 第42-43页 |
2 方法 | 第43-48页 |
·无乳链球菌sip基因克隆、鉴定 | 第43-46页 |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43页 |
·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43-44页 |
·sip基因的PCR扩增 | 第44页 |
·PCR产物的纯化回收 | 第44页 |
·PCR产物的T/A连接 | 第44-45页 |
·连接产物的转化 | 第45页 |
·重组菌DH5α-pMD19-sip的PCR鉴定 | 第45页 |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 第45-46页 |
·测序及序列分析 | 第46页 |
·重组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转化及鉴定 | 第46-47页 |
·重组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46页 |
·重组真核表达质粒的转化 | 第46页 |
·重组真核表达质粒的鉴定 | 第46-47页 |
·pVAX1-sip在EPC细胞的表达及鉴定 | 第47-48页 |
·兔抗无乳链球菌血清的制备 | 第47页 |
·表达产物间接免疫荧光法鉴定 | 第47-48页 |
·Western blot检测 | 第48页 |
3 结果 | 第48-53页 |
·无乳链球菌sip基因的扩增、T克隆及鉴定 | 第48-50页 |
·sip基因测序与结果分析 | 第50-51页 |
·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 第51-52页 |
·真核表达产物的间接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检测 | 第52-53页 |
4 讨论 | 第53-55页 |
·核酸疫苗候选基因的选择 | 第53页 |
·sip基因的T克隆和序列分析 | 第53页 |
·真核表达载体的选择 | 第53-54页 |
·真核表达载体的体外表达及检测 | 第54-55页 |
5 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重组减毒沙门氏菌的构建与生物学特性鉴定 | 第56-69页 |
1 材料 | 第57页 |
·菌株、载体 | 第57页 |
·主要试剂 | 第57页 |
·主要仪器 | 第57页 |
2 方法 | 第57-60页 |
·重组减毒沙门氏菌核酸疫苗的构建 | 第57-58页 |
·沙门氏菌感受态的制备 | 第57页 |
·沙门氏菌的电转化 | 第57-58页 |
·电转重组菌的鉴定 | 第58页 |
·重组减毒沙门氏菌的生物学特性鉴定 | 第58-60页 |
·重组减毒沙门氏菌的生长特性试验 | 第58页 |
·重组减毒沙门氏菌体外遗传稳定性试验 | 第58-59页 |
·重组减毒沙门氏菌体内遗传稳定性试验 | 第59页 |
·口服免疫饲料的制备及计数 | 第59-60页 |
3 结果 | 第60-66页 |
·重组减毒沙门氏菌构建与鉴定 | 第60-62页 |
·重组沙门氏菌生长特性 | 第62-63页 |
·重组质粒在沙门氏菌的体外稳定性试验 | 第63页 |
·重组质粒在沙门氏菌的体内稳定性试验 | 第63-65页 |
·烘干及储存温度对饲料中阳性重组菌的影响 | 第65-66页 |
·烘干温度对饲料中阳性重组菌的影响 | 第65-66页 |
·储存温度对饲料中重组菌的影响 | 第66页 |
4 讨论 | 第66-68页 |
·重组质粒转化减毒沙门氏菌 | 第66-67页 |
·重组沙门氏菌的稳定性考察 | 第67页 |
·重组沙门氏菌在饲料中的稳定性 | 第67-68页 |
5 小结 | 第68-69页 |
第六章 核酸疫苗的安全性研究 | 第69-82页 |
1 材料 | 第69-70页 |
·试验动物 | 第69-70页 |
·菌株 | 第70页 |
·主要试剂及配置方法 | 第70页 |
·主要仪器 | 第70页 |
2 方法 | 第70-72页 |
·SL7207-pVAX1-sip灌胃罗非鱼的LD_(50)测定 | 第70页 |
·SL7207-pVAX1-sip灌胃罗非鱼的病理学观察 | 第70-71页 |
·重组质粒核酸疫苗与罗非鱼染色体的整合性研究 | 第71-72页 |
·免疫接种 | 第71页 |
·组织细胞基因组DNA提取及提纯 | 第71页 |
·PCR敏感试验 | 第71页 |
·免疫组pVAX1-sip整合率测检 | 第71-72页 |
3 结果 | 第72-74页 |
·重组菌对罗非鱼的安全性试验 | 第72-73页 |
·人工感染罗非鱼的病理学观察 | 第73页 |
·染色体的整合性研究 | 第73-74页 |
4 讨论 | 第74-77页 |
·沙门氏菌的减毒 | 第74-75页 |
·减毒沙门氏菌对罗非鱼的毒力 | 第75-76页 |
·核酸疫苗的基因整合性 | 第76-77页 |
5 小结 | 第77-78页 |
图版Ⅰ 免疫后罗非鱼组织病理形态 | 第78-82页 |
第七章 核酸质粒在罗非鱼体内的组织分布及阳性表达 | 第82-94页 |
1 材料 | 第82-83页 |
·试验动物 | 第82-83页 |
·菌株 | 第83页 |
·主要试剂及配置方法 | 第83页 |
·主要仪器 | 第83页 |
2 方法 | 第83-85页 |
·核酸质粒在罗非鱼体内的分布 | 第83-84页 |
·免疫接种 | 第83页 |
·组织细胞基因组DNA提取 | 第83-84页 |
·PCR检测质粒DNA分布情况 | 第84页 |
·免疫组化检测Sip蛋白的分布 | 第84-85页 |
·兔高免血清的制备 | 第84页 |
·Sip蛋白的组织分布检测 | 第84-85页 |
3 结果 | 第85-88页 |
·核酸质粒的组织分布 | 第85-87页 |
·sip蛋白在免疫后罗非鱼组织体内的定位分布 | 第87-88页 |
4 讨论 | 第88-90页 |
·减毒沙门氏菌的侵入机制 | 第88-89页 |
·核酸质粒及表达蛋白的组织分布 | 第89-90页 |
5 小结 | 第90-91页 |
图版Ⅱ SIP蛋白的组织分布 | 第91-94页 |
第八章 重组核酸疫苗对罗非鱼的免疫效果考察 | 第94-126页 |
1 材料 | 第94-95页 |
·试验动物 | 第94页 |
·菌株 | 第94-95页 |
·主要试剂及配置方法 | 第95页 |
·主要仪器 | 第95页 |
2 方法 | 第95-103页 |
·接种菌株和口服饲料的准备 | 第95页 |
·免疫程序及采血 | 第95-97页 |
·免疫指标的检测 | 第97-103页 |
·血清总蛋白含量测定 | 第97-98页 |
·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 | 第98页 |
·血清溶菌酶活性的测定 | 第98页 |
·血清补体C_3含量测定 | 第98-99页 |
·血清抗菌活性 | 第99页 |
·采用ELISA检测抗体效价 | 第99-100页 |
·核酸疫苗对罗非鱼细胞因子转录影响 | 第100-103页 |
·免疫保护力测定 | 第103页 |
·统计学分析 | 第103页 |
3 结果 | 第103-122页 |
·血清总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103-106页 |
·灌胃组罗非鱼血清总蛋白 | 第103-104页 |
·拌料组罗非鱼血清总蛋白 | 第104-106页 |
·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 | 第106-108页 |
·灌胃组罗非鱼血清SOD活性 | 第106-107页 |
·拌料组罗非鱼血清SOD活性 | 第107-108页 |
·血清溶菌酶活性含量测定 | 第108-110页 |
·灌胃组罗非鱼血清溶菌酶含量 | 第108-109页 |
·拌料组罗非鱼血清溶菌酶含量 | 第109-110页 |
·血清补体C_3含量测定 | 第110-113页 |
·灌胃组罗非鱼血清补体C_3含量 | 第110-112页 |
·拌料组罗非鱼血清补体C_3含量 | 第112-113页 |
·血清抗菌活性测定 | 第113-114页 |
·血清抗体效价 | 第114-117页 |
·灌胃组罗非鱼抗体效价 | 第114-115页 |
·拌料组罗非鱼抗体效价 | 第115-117页 |
·罗非鱼IL-1β和TNF-α的转录水平变化 | 第117-119页 |
·免疫保护率 | 第119-122页 |
·灌胃组免疫保护率 | 第119-120页 |
·拌料组免疫保护率 | 第120-122页 |
4 讨论 | 第122-125页 |
·核酸疫苗对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 第122页 |
·核酸疫苗对抗体效价影响 | 第122-123页 |
·核酸疫苗对细胞因子的影响 | 第123-124页 |
·不同免疫程序对保护率的影响 | 第124-125页 |
·推荐免疫程序 | 第125页 |
5 小结 | 第125-126页 |
第九章 结论与创新 | 第126-127页 |
1 结论 | 第126页 |
2 创新性 | 第126-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47页 |
致谢 | 第147-14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