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创新点 | 第1-8页 |
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9页 |
导论 | 第19-37页 |
一、选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 第19-22页 |
(一) 选题缘起 | 第19-2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22-30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22-28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28-30页 |
三、研究范畴与相关概念界定 | 第30-33页 |
(一) 腐败与反腐败 | 第30-31页 |
(二) 权力制约和监督 | 第31-33页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33-34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33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33-34页 |
五、研究内容和主要创新点 | 第34-37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34-35页 |
(二) 主要创新点 | 第35-37页 |
第一章 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建设的思想源流和理论基础 | 第37-67页 |
一、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思想 | 第37-39页 |
(一) 中国古代思想家权力制约和监督思想的主要观点 | 第37-38页 |
(二) 中国古代思想家权力制约和监督思想的特点及借鉴意义 | 第38-39页 |
二、西方思想家的分权制衡理论 | 第39-46页 |
(一) 西方思想家分权制衡理论的主要观点 | 第39-45页 |
(二) 西方思想家分权制衡理论的一般原理及启示 | 第45-46页 |
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思想 | 第46-57页 |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思想 | 第46-52页 |
(二) 列宁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思想 | 第52-57页 |
四、中国共产党核心领导人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思想 | 第57-65页 |
(一) 毛泽东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思想 | 第57-59页 |
(二) 邓小平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思想 | 第59-61页 |
(三) 江泽民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思想 | 第61-63页 |
(四) 胡锦涛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思想 | 第63-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二章 改革开放前的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1949-1978) | 第67-95页 |
一、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 | 第67-76页 |
(一) 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建设的形势和任务 | 第67-69页 |
(二) 党和国家机构设计中体现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思路 | 第69-75页 |
(三) 反腐败之群众监督的实践探索 | 第75-76页 |
二、过渡时期的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 | 第76-86页 |
(一) 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建设的形势和任务 | 第77-78页 |
(二) “1954宪法”等法规对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框架的设计 | 第78-81页 |
(三) 党和国家监察体制的发展 | 第81-84页 |
(四) 群众监督制度逐步发展 | 第84-86页 |
三、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 | 第86-91页 |
(一) 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建设的背景 | 第86-88页 |
(二) 党的八大关于权力制约和监督的思想 | 第88-90页 |
(三) 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实践对八大思想的背离 | 第90-91页 |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 | 第91-94页 |
(一) 党对发动“文化大革命”与反腐倡廉建设关联的分析 | 第91-92页 |
(二) 主要运用群众运动方式“反修防修” | 第92-93页 |
(三) “文化大革命”时期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教训 | 第93-94页 |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的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1978-今) | 第95-126页 |
一、改革开放初期的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 | 第95-101页 |
(一) 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建设的形势和任务 | 第95-97页 |
(二) 党和国家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制度的恢复发展 | 第97-100页 |
(三) 制度化反腐趋向初现 | 第100-101页 |
二、开始全面改革开放时期的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 | 第101-107页 |
(一) 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建设的形势和任务 | 第101-102页 |
(二) 党和国家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框架初步形成 | 第102-106页 |
(三) 群众监督的规范化发展 | 第106-107页 |
三、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的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 | 第107-116页 |
(一) 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建设的形势和任务 | 第107-109页 |
(二) 加强法规制度建设 | 第109-111页 |
(三) 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建设与体制改革结合 | 第111-115页 |
(四) 突出强调重点组织机构和制度的反腐倡廉职能 | 第115-116页 |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 | 第116-124页 |
(一) 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建设的新形势 | 第116-118页 |
(二) 探索建立党和国家机关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 | 第118-120页 |
(三) 提高法制化水平 | 第120-124页 |
本章小结 | 第124-126页 |
第四章 新中国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成就、特点和经验 | 第126-147页 |
一、新中国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成就 | 第126-134页 |
(一) 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模式 | 第126-129页 |
(二) 探索建立了中国特色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 | 第129-132页 |
(三) 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 | 第132-134页 |
二、新中国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的特点 | 第134-142页 |
(一) 执政党主导型 | 第134-138页 |
(二) 发展的阶段性 | 第138-139页 |
(三) 结构具有层次性 | 第139-142页 |
三、新中国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的历史经验 | 第142-145页 |
(一)党的正确领导是前提 | 第142-143页 |
(二) 权力监督是保障 | 第143-144页 |
(三) 权力制约是关键 | 第144-145页 |
(四) 制度建设是根本 | 第145页 |
本章小结 | 第145-147页 |
第五章 新形势下中国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健全的目标、挑战及对策 | 第147-166页 |
一、当前中国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147-151页 |
(一) 当前中国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建设的体制环境 | 第147-148页 |
(二) 当前中国腐败趋势 | 第148-149页 |
(三) 影响中国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运行的原因 | 第149-151页 |
二、中国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的目标 | 第151-155页 |
(一) 最终目标:建设廉洁政治 | 第151-152页 |
(二) 近期目标:健全惩防体系 | 第152-154页 |
(三) 当前目标:健全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 | 第154-155页 |
三、中国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的对策 | 第155-164页 |
(一) 中国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战略建议 | 第155-158页 |
(二) 中国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的策略选择 | 第158-161页 |
(三) 当前中国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的主要着力点 | 第161-164页 |
本章小结 | 第164-166页 |
结语 | 第166-168页 |
参考文献 | 第168-17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第177-179页 |
后记 | 第1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