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目录 | 第9-12页 |
插图清单 | 第12-15页 |
表格清单 | 第15-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2页 |
·研究背景 | 第16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6-17页 |
·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研究意义 | 第17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 | 第19-22页 |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研究框架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分析及理论应用 | 第22-35页 |
·宜居社区理论要点 | 第22-26页 |
·宜居理念 | 第22-23页 |
·宜居与社区的联系 | 第23-24页 |
·宜居社区的起源与发展 | 第24-26页 |
·宜居社区的基本内涵 | 第26页 |
·乡村社区景观的理论要点 | 第26-32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6-28页 |
·乡村社区景观的理论基础 | 第28-29页 |
·乡村社区景观的概念 | 第29-30页 |
·当前乡村社区景观设计的误区 | 第30-32页 |
·宜居理念对乡村社区景观设计的指导意义 | 第32-35页 |
·宏观层面 | 第32-33页 |
·中观层面 | 第33-34页 |
·微观层面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宜居型乡村社区景观概述 | 第35-52页 |
·宜居型乡村社区的分类 | 第35-39页 |
·按居民点分布形态分类 | 第35-36页 |
·按所处地理环境分类 | 第36-38页 |
·按城镇相对区位分类 | 第38-39页 |
·宜居型乡村社区景观的宜居程度评价 | 第39-40页 |
·宜居程度评价的意义 | 第39页 |
·宜居程度评价指标体系 | 第39-40页 |
·宜居型乡村社区景观的目标 | 第40-43页 |
·景观环境的整体宜居性 | 第40-41页 |
·景观层次的丰富多样性 | 第41-42页 |
·生态园林环境的可持续性 | 第42-43页 |
·宜居型乡村社区景观的特性 | 第43-45页 |
·安全舒适 | 第43页 |
·尺度适宜 | 第43页 |
·文化继承 | 第43-44页 |
·便利可达 | 第44-45页 |
·案例分析 | 第45-52页 |
·英国贝丁顿生态村 | 第45-46页 |
·浙江奉化腾头村 | 第46-47页 |
·杭州良渚文化村 | 第47-52页 |
第四章 宜居型乡村社区景观设计方法研究 | 第52-70页 |
·宜居型乡村社区景观设计思路 | 第52-57页 |
·宏观层面下乡村社区景观设计策略 | 第52-53页 |
·中观层面下乡村社区景观设计系统 | 第53-55页 |
·微观层面下乡村社区景观设计要点 | 第55-57页 |
·小结 | 第57页 |
·宜居型乡村社区景观设计内容 | 第57-70页 |
·舒适安全与景观 | 第58-64页 |
·乡村性格与景观 | 第64-66页 |
·便利可达与景观 | 第66-67页 |
·文化继承与景观 | 第67-69页 |
·小结 | 第69-70页 |
第五章 实证研究:六安市南河村乡村社区景观设计分析 | 第70-83页 |
·项目概况 | 第70-72页 |
·区位介绍 | 第70-71页 |
·南河村概况 | 第71-72页 |
·六安市南河村乡村社区宜居程度综合评价 | 第72-75页 |
·宜居程度优势 | 第74页 |
·宜居程度劣势 | 第74-75页 |
·六安市南河村乡村社区景观设计研究 | 第75-76页 |
·景观设计理念 | 第75页 |
·景观设计目标 | 第75-76页 |
·景观设计原则 | 第76页 |
·六安市南河村乡村社区景观宜居详解 | 第76-83页 |
·规划构想与内容 | 第76-79页 |
·景观构成及设计 | 第79-83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83-85页 |
·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83-84页 |
·后续研究及展望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