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公正问题研究--从人的发展视角分析
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5页 |
导论 | 第15-43页 |
一、现实背景与理论依据 | 第15-22页 |
二、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 第22-26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研究方法 | 第26-31页 |
四、基本概念界定 | 第31-39页 |
五、基本结构、主要观点、预计突破的难点 | 第39-43页 |
第一章 制度与人的相互关系 | 第43-56页 |
第一节 制度研究的人学视角 | 第43-48页 |
一、制度是人的存在方式 | 第43-45页 |
二、制度研究的人学维度 | 第45-46页 |
三、从人学视角研究制度的理论意义 | 第46-48页 |
第二节 制度起源的主体基础 | 第48-51页 |
一、制度是主体对利益关系评价的结果 | 第48-49页 |
二、制度是蒙昧人不断地战胜自身兽性的产物 | 第49-50页 |
三、制度是人类规范和完善自身行为的需要 | 第50-51页 |
第三节 马克思关于制度与人相互关系的论述 | 第51-56页 |
一、制度是个人交往的产物 | 第52-53页 |
二、人的发展是制度的目的,制度是人的发展的手段 | 第53-54页 |
三、共产主义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 | 第54-56页 |
第二章 制度公正的基本理论 | 第56-75页 |
第一节 制度公正的基本问题 | 第56-63页 |
一、制度公正问题的提出 | 第56-58页 |
二、制度公正提出的依据 | 第58-61页 |
三、制度公正的基本内涵 | 第61-63页 |
第二节 制度公正的基本内容 | 第63-68页 |
一、政治公正 | 第64-65页 |
二、经济公正 | 第65-67页 |
三、法律公正 | 第67-68页 |
第三节 制度公正的基本属性 | 第68-75页 |
一、科学与价值的统一 | 第68-69页 |
二、法治与德治的统一 | 第69-70页 |
三、道德与幸福的统一 | 第70-73页 |
四、秩序与自由的统一 | 第73-74页 |
五、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 第74-75页 |
第三章 制度公正的基本功能 | 第75-103页 |
第一节 人的缺陷及其制度矫治 | 第75-83页 |
一、西方思想家对人的缺陷的论述 | 第75-77页 |
二、人的缺陷与社会制度矫治 | 第77-78页 |
三、人的缺陷是制度公正的逻辑起点 | 第78-80页 |
四、制度公正是克服人的缺陷的有效途径 | 第80-83页 |
第二节 制度公正的私利公益功能 | 第83-93页 |
一、西方思想家关于“私德即公益”的思想 | 第83-85页 |
二、“尚公重私”是制度设计的价值取向 | 第85-88页 |
三、制度公正的基本原则是尊重个人利益 | 第88-90页 |
四、制度公正是实现私利公益目标的有效手段 | 第90-93页 |
第三节 制度公正的抑恶扬善功能 | 第93-103页 |
一、制度对人的教育和塑造作用 | 第93-96页 |
二、制度决定人的善恶取向 | 第96-99页 |
三、制度公正的基本功能是抑恶扬善 | 第99-103页 |
第四章 制度公正的价值标准 | 第103-123页 |
第一节 制度设计的核心价值 | 第103-107页 |
一、制度的首要美德是公正 | 第103-104页 |
二、制度设计的首要价值 | 第104-106页 |
三、制度设计的公正原则 | 第106-107页 |
第二节 制度公正的价值取向 | 第107-118页 |
一、需要原则 | 第107-109页 |
二、利益原则 | 第109-111页 |
三、平等原则 | 第111-114页 |
四、民主原则 | 第114-115页 |
五、自由原则 | 第115-118页 |
第三节 坚持制度公正价值取向应注意的问题 | 第118-123页 |
一、要注意各种价值之间的均衡 | 第118-119页 |
二、要注意各种价值的排序 | 第119-121页 |
三、要注意各种价值之间的内在联系 | 第121-123页 |
第五章 制度公正的实现条件 | 第123-139页 |
第一节 制度公正的客观条件 | 第123-126页 |
一、生产力发展要求 | 第123-124页 |
二、生产关系发展的要求 | 第124-125页 |
三、现实中人的发展要求 | 第125-126页 |
第二节 制度公正的理论条件 | 第126-135页 |
一、人性假设理论在制度设计中的作用 | 第126-130页 |
二、人性假设是制度设计的理论前提 | 第130-131页 |
三、科学的人性假设是制度公正的理论条件 | 第131-133页 |
四、怎样进行科学的人性假设 | 第133-135页 |
第三节 制度公正的主观条件 | 第135-139页 |
一、制度公正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人 | 第135-137页 |
二、人的缺陷直接影响制度公正 | 第137-138页 |
三、人的道德水平决定制度公正的实现程度 | 第138-139页 |
第六章 制度公正与人的发展(上) | 第139-153页 |
第一节 制度公正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 | 第139-146页 |
一、社会制度与人的发展的相互作用 | 第139-141页 |
二、制度公正与人的发展的伴生过程 | 第141-145页 |
三、制度公正与人的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 | 第145-146页 |
第二节 人的发展是制度公正的内在动力 | 第146-153页 |
一、人的发展是制度变迁的终极动力 | 第146-148页 |
二、人的发展是制度公正的内在动因 | 第148-150页 |
三、制度公正的直接动力:制度与人之间的矛盾 | 第150-153页 |
第七章 制度公正与人的发展(下) | 第153-170页 |
第一节 制度公正的理想目标 | 第153-158页 |
一、制度公正的终极目标 | 第153-155页 |
二、制度公正的具体目标 | 第155-158页 |
第二节 制度公正的积极作用 | 第158-162页 |
一、制度公正是人的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 第158-159页 |
二、制度公正是实现人的发展的现实途径 | 第159-161页 |
三、社会主义公正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 第161-162页 |
第三节 当代中国制度公正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 | 第162-170页 |
一、当代中国人的发展现状及其原因 | 第162-165页 |
二、制度制约与当代中国人的发展 | 第165-166页 |
三、加强制度公正建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 第166-170页 |
结语 | 第170-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173-181页 |
致谢 | 第181-18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83-184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