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2页 |
引论 | 第12-19页 |
第一章 “传统”的纠葛:作家队伍的调整与文学格局的建构 | 第19-53页 |
第一节 流徙与家国想像:五十年代香港文学中的国族认同 | 第21-32页 |
第二节 “文学传统”与现代主义文学实验 | 第32-43页 |
第三节 本土性的演变 | 第43-53页 |
第二章 城市想像:七十年代文学中的“香港形象”与叙事范式 | 第53-77页 |
第一节 “我城”:西西的城市想像 | 第54-59页 |
第二节 “第三文化空间”的探寻:也斯的文化立场与文学意识 | 第59-67页 |
第三节 现代商业社会中的“另类叙事” | 第67-77页 |
第三章 “此地他乡”:身份追寻与八、九十年代文学主题的变异 | 第77-114页 |
第一节 文艺、政治、历史与香港文化身份的建构 | 第77-84页 |
第二节 都市寓言:从《浮城志异》到《肥土镇灰阑记》 | 第84-89页 |
第三节 无根的浮萍:香港人的海外故事 | 第89-97页 |
第四节 情欲与政治:香港文学中的“大陆关注” | 第97-114页 |
第四章 对话与交融:超越本土性迷思的文化重建 | 第114-144页 |
第一节 本土意识的内在冲突 | 第114-121页 |
第二节 通俗的价值:香港文学的大陆传播 | 第121-125页 |
第三节 “移民情结”与时间体验 | 第125-134页 |
第四节 淡出历史的“香港意识” | 第134-144页 |
第五章 “文学史”重构以及学术提升的症结与可能性 | 第144-166页 |
第一节 “文学史”重构与书写的限制:大陆文学史视野中的“香港文学” | 第144-152页 |
第二节 淡出关注视野的香港文学研究 | 第152-166页 |
结论 | 第166-168页 |
参考文献 | 第168-175页 |
后记 | 第175-176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