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缩略语表 | 第8-9页 |
1 前言 | 第9-21页 |
·生物固氮 | 第9-10页 |
·生物固氮的意义 | 第9-10页 |
·生物固氮的种类 | 第10页 |
·根瘤共生与菌根共生 | 第10-12页 |
·根瘤共生系统 | 第10-11页 |
·菌根共生系统 | 第11-12页 |
·共生信号转导途径 | 第12-17页 |
·共同共生途径CSP | 第13-14页 |
·百脉根组氨酸激酶LHK1 | 第14-15页 |
·结瘤信号通道蛋白NSP1/NSP2 | 第15-16页 |
·结瘤起始蛋白NIN | 第16-17页 |
·共生功能的转移 | 第17-19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9-2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33页 |
·主要实验材料 | 第21页 |
·植物材料 | 第21页 |
·菌株与质粒 | 第21页 |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21页 |
·方法 | 第21-26页 |
·中间载体与表达载体 | 第21-23页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与转化 | 第23页 |
·农杆菌电转化细胞制备与转化 | 第23-24页 |
·水稻转化 | 第24页 |
·植物总基因组DNA抽提 | 第24-25页 |
·植物总RNA抽提 | 第25-26页 |
·反转录反应 | 第26页 |
·PCR鉴定 | 第26页 |
·根瘤菌接种转化植株 | 第26-27页 |
·根瘤菌入侵现象统计 | 第26页 |
·根尖侧根统计 | 第26-27页 |
·水稻相关共生基因表达 | 第27页 |
·常用试剂及培养基 | 第27-29页 |
·日本晴转化培养基 | 第29-3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3-47页 |
·载体构建策略 | 第33-38页 |
·载体构建总体方案 | 第33-35页 |
·pCAMBIA1302-35sNSP1-35sNSP2-35sNIN构建 | 第35页 |
·pCAMBIA1302-35sNSP1-35sNSP2-35sNIN-35sLHK1构建 | 第35-37页 |
·NSP1、NSP2、NIN与LHK1在载体中的位置与方向 | 第37-38页 |
·水稻愈伤转化与成苗 | 第38-39页 |
·转基因水稻的鉴定 | 第39-40页 |
·pCAMBIA1302-35sNSP1-35sNSP2-35sNIN | 第39页 |
·pCAMBIA1302-35sNSP1-35sNSP2-35sNIN-35sLHK1 | 第39-40页 |
·共生效应的考察 | 第40-45页 |
·水稻萌发与接种体系 | 第40-41页 |
·根瘤菌对水稻的入侵 | 第41-43页 |
·根瘤菌对水稻侧根发育的影响 | 第43-45页 |
·水稻部分基因的表达水平 | 第45-47页 |
4 总结与讨论 | 第47-50页 |
·总结 | 第47-48页 |
·讨论 | 第48-49页 |
·展望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6页 |
附录:本研究所用引物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