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2页 |
一、 引言 | 第12-18页 |
(一)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1. 选题的背景 | 第12页 |
2. 选题的意义 | 第12-13页 |
(二) 国内外研究概述 | 第13-16页 |
1. 国内研究概述 | 第13-14页 |
2. 国外研究概述 | 第14-16页 |
(三)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2.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四) 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二、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一般理论阐述 | 第18-28页 |
(一) 理想信念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相关问题阐述 | 第18-22页 |
1. 理想信念的内涵和作用 | 第18-19页 |
2. 理想信念教育的内涵、特点 | 第19-21页 |
3.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涵、特点及地位 | 第21-22页 |
(二)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基础 | 第22-25页 |
1.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 第22-23页 |
2. 西方关于理想信念的理论观点 | 第23页 |
3. 中国共产党关于理想信念的理论观点 | 第23-25页 |
(三) 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意义 | 第25-28页 |
1. 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 | 第25页 |
2.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保证 | 第25页 |
3. 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现实需要 | 第25-26页 |
4. 为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思想动力 | 第26-28页 |
三、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及其分析 | 第28-33页 |
(一)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取得的成绩 | 第28页 |
(二)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28-31页 |
1. 教育内容相对滞后并缺乏针对性 | 第29页 |
2. 教育方法和手段有待创新 | 第29-30页 |
3. 教育队伍存在不足 | 第30页 |
4. 教育理念未得到深刻贯彻 | 第30-31页 |
(三)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1-33页 |
1. 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产生怀疑 | 第31页 |
2. 学校教育不切实际导致大学生缺乏积极性 | 第31页 |
3. 家庭教育影响着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目标和方向 | 第31-32页 |
4. 部分大学生对理想信念缺乏理性思考 | 第32-33页 |
四、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 | 第33-43页 |
(一) 把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原则 | 第33-35页 |
1. 坚持科学性原则 | 第33页 |
2. 坚持主体性原则 | 第33-34页 |
3. 坚持时代性原则 | 第34页 |
4. 坚持针对性原则 | 第34-35页 |
5. 坚持实践性原则 | 第35页 |
(二) 优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 | 第35-37页 |
1. 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 | 第36页 |
2.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 第36页 |
3. 加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 第36-37页 |
(三) 建设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化机制 | 第37-39页 |
1. 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接受动力机制 | 第37-38页 |
2. 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价值观导向机制 | 第38页 |
3. 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情感引导机制 | 第38-39页 |
4. 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环境协调机制 | 第39页 |
(四) 构建“四位一体”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模式 | 第39-43页 |
1. 改善理想信念教育的社会文化环境 | 第39-40页 |
2.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 | 第40-41页 |
3. 营造理想信念教育的家庭文化氛围 | 第41页 |
4. 积极引导大学生自觉提升自身素质 | 第41-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