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5页 |
(一)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三)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对纳税服务的意义 | 第15-24页 |
(一)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概述 | 第15-18页 |
1.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提出背景 | 第15-17页 |
2.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具体内容 | 第17-18页 |
(二) 纳税服务 | 第18-19页 |
1. 纳税服务的概念 | 第18-19页 |
2. 纳税服务的原则 | 第19页 |
3. 纳税服务在税收管理中的地位 | 第19页 |
(三) 新公共服务理论对纳税服务的意义 | 第19-24页 |
1. 通过纳税服务理念创新实现基本服务均等化 | 第20页 |
2. 通过纳税服务方式创新实现重点服务个性化 | 第20-21页 |
3. 推进民主参与形式创新实现纳税服务公开化 | 第21-22页 |
4. 推进纳税服务机制创新实现纳税服务扁平化 | 第22页 |
5. 推进权益保护手段创新实现纳税服务社会化 | 第22-24页 |
二、包头市地方税务局纳税服务取得的成效及存在问题的分析 | 第24-30页 |
(一) 包头市地方税务局纳税服务取得的成效 | 第24-27页 |
1. 加强培训教育提高税干自身素质 | 第24页 |
2. 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 | 第24页 |
3. 加强窗口服务工作 | 第24-25页 |
4. 全系统成立纳税服务科 | 第25页 |
5. 12366纳税服务热线成功开始运行 | 第25-27页 |
(二) 包头市地方税务局纳税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27-30页 |
1. 没有在全系统牢固树立优化纳税服务的观念 | 第27页 |
2. 纳税服务信息化建设发展滞后 | 第27-28页 |
3. 纳税服务考核机制不完善 | 第28-29页 |
4. 纳税服务缺乏监督评价机制 | 第29页 |
5. 纳税服务工作层次低 | 第29-30页 |
三、包头市地方税务局纳税服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0-34页 |
(一) 对纳税服务的认识不充分 | 第30-31页 |
1. 传统的的管理模式根深蒂固的存在于税干的思维中 | 第30页 |
2. 没有充分认识到纳税服务与依法治税之间的关系 | 第30页 |
3. 部分税干纳税服务能力不足 | 第30-31页 |
(二) 纳税服务信息化建设的真正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 第31-32页 |
1. 对信息化建设的理解存在偏差 | 第31页 |
2. 各部门信息化建设程度不同 | 第31-32页 |
3. 对多元化先进的纳税方式利用率不高 | 第32页 |
(三) 纳税服务的法律和考核机制尚不健全 | 第32页 |
1. 我国关于纳税服务的法治建设不健全 | 第32页 |
2. 考核机制无法从服务内容实质上进行监督 | 第32页 |
3. 考核机制应该以征纳双方的满意为基础 | 第32页 |
(四) 纳税服务的社会化参与不足 | 第32-33页 |
1. 社会中介机构相关制度规范不健全 | 第32-33页 |
2. 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 第33页 |
3. 传统思维下纳税人对中介机构的抵制 | 第33页 |
(五) 相关体制和机制影响纳税服务效率 | 第33-34页 |
1. 在纳税服务中没有协调好共性和个性两者之间的关系 | 第33页 |
2. 体制上层级多 | 第33-34页 |
四、完善包头市地方税务局纳税服务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 第34-40页 |
(一) 积极转变纳税服务思想观念 | 第34-35页 |
1. 要完成由监督打击型向管理服务型的转变 | 第34页 |
2. 要实现执法与服务的有机统一 | 第34页 |
3. 要充分挖掘现有人力资源潜力 | 第34-35页 |
(二) 不断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 | 第35-36页 |
1. 深入推进信息化建设 | 第35页 |
2. 实行联合办税推进信息共享 | 第35-36页 |
3. 更加注重业务重组和流程整合 | 第36页 |
(三) 积极推行纳税服务绩效评估考核方式 | 第36-37页 |
1. 推进纳税服务绩效评估法制化建设 | 第36页 |
2. 绩效评估目标和标准要凸显纳税人为中心的理念 | 第36-37页 |
3 用新技术和科学的评估方法来改善为纳税人提供的服务 | 第37页 |
4. 政府绩效评估的主题要趋于多元化 | 第37页 |
5. 要建立健全培训和考核制度 | 第37页 |
(四) 逐步完善和发挥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 | 第37-39页 |
1. 逐步建立健全税务代理法律法规 | 第38页 |
2. 不断完善职业准入制度 | 第38页 |
3. 建立有效地惩戒制约机制 | 第38-39页 |
4. 建立充分的职业赔偿保险 | 第39页 |
(五) 推行以人为本的多元化纳税服务 | 第39-40页 |
1. 要建立个性化的服务方式 | 第39页 |
2. 要实现征管流程与纳税服务的无缝对接 | 第39-40页 |
结语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