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评阅人、答辩委员会签名表 | 第1-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18页 |
·烟草雄性不育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烟草雄性不育细胞生物学研究 | 第12页 |
·烟草雄性不育分子机理研究 | 第12-13页 |
·不育系的创制和雄性不育的研究方法 | 第13页 |
·原生质体融合概述 | 第13-16页 |
·融合方式 | 第13-14页 |
·融合方法 | 第14-15页 |
·杂种鉴定 | 第15-16页 |
·烟草不育系及其保持系对比研究 | 第16-17页 |
·项目研究内容和目的意义 | 第17-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烟草原生质体“供体-受体”融合体系的建立 | 第18-31页 |
·原生质体分离与提纯 | 第18-2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8-20页 |
·小结 | 第20-21页 |
·紫外线辐射处理钝化细胞核 | 第21-2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1-22页 |
·小结 | 第22-23页 |
·罗丹明(R-6G)和碘乙酰胺(IOA)处理钝化细胞质 | 第23-2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3-24页 |
·小结 | 第24-25页 |
·原生质体融合及融合体培养 | 第25-2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5-2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6-28页 |
·讨论 | 第28-31页 |
第三章 烟草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的比较研究 | 第31-40页 |
·烟草雄性不育系与其保持系农艺性状比较 | 第31-3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1-33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33-34页 |
·烟草雄性不育系与其同品种可育系的蒴果和种子情况 | 第34-3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4-36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36-37页 |
·烟草雄性不育系与其同品种可育系的常规化学指标分析 | 第37-4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7-38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38-40页 |
第四章 烟草部分化学成分 SSR 关联位点发掘研究 | 第40-4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0-41页 |
·材料 | 第40页 |
·试验方法 | 第40-4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1-44页 |
·表型数据分析 | 第41页 |
·SSR 位点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41-42页 |
·群体结构分析 | 第42-43页 |
·关联分析 | 第43-44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44-46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作者简介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