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自治背景下的乡村关系研究--以江西省Y县为例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9-24页 |
| ·理论框架 | 第9-16页 |
| ·政治学理论 | 第9-12页 |
| ·社会学理论 | 第12-15页 |
| ·管理学理论 | 第15-16页 |
| ·古代乡村治理结构 | 第16-18页 |
| ·古代的乡村建制 | 第16-17页 |
| ·古代乡村关系的特点 | 第17-18页 |
| ·古代乡村治理结构 | 第18-22页 |
| ·乡镇政权 | 第18-20页 |
| ·村级组织 | 第20-22页 |
| ·研究成果 | 第22-24页 |
| ·村民自治方面 | 第22-23页 |
| ·国家—社会方面 | 第23-24页 |
| 第2章 基层民主制度下的村级组织 | 第24-37页 |
| ·“村民自治”下的村自治组织 | 第24-28页 |
| ·组织结构 | 第24-25页 |
| ·主要职能 | 第25页 |
| ·运作特点 | 第25-28页 |
| ·“两推一选”下的村级党组织 | 第28-34页 |
| ·组织结构 | 第28-29页 |
| ·主要职能 | 第29页 |
| ·动作特点 | 第29-34页 |
| ·村落宗族组织 | 第34-37页 |
| ·内涵意义 | 第34页 |
| ·历史演变 | 第34页 |
| ·运作特点 | 第34-37页 |
| 第3章 乡镇与村“两委”关系 | 第37-50页 |
| ·乡镇对村“两委”的控制 | 第37-42页 |
| ·选举 | 第37-39页 |
| ·财政 | 第39-40页 |
| ·管理 | 第40-42页 |
| ·村“两委”与乡镇的冲突和博弈 | 第42-46页 |
| ·村“两委”与乡镇的冲突 | 第42-43页 |
| ·村“两委”与乡镇的博弈 | 第43-46页 |
| ·村落宗族组织与乡镇关系 | 第46-50页 |
| ·调节 | 第46-48页 |
| ·破坏 | 第48-50页 |
| 第4章 当前乡村关系现状的成因 | 第50-55页 |
| ·法律原因 | 第50-51页 |
| ·法律规定抽象 | 第50页 |
| ·法律定位模糊 | 第50-51页 |
| ·经济原因 | 第51-52页 |
| ·资源分配不公 | 第51页 |
| ·乡镇财政短缺 | 第51-52页 |
| ·制度原因 | 第52-53页 |
| ·“压力型体制” | 第52页 |
| ·村“两委”双轨制 | 第52页 |
| ·乡村民众素质不高 | 第52-53页 |
| ·文化原因 | 第53-55页 |
| ·威权文化影响 | 第53-54页 |
| ·宗法文化影响 | 第54-55页 |
| 第5章 改善乡村关系的对策 | 第55-60页 |
| ·法律手段 | 第55-56页 |
| ·完善“乡镇与村(居)委会”的法律关系 | 第55页 |
| ·完善村“两委”的法律关系 | 第55-56页 |
| ·完善“村落宗族组织”的法律规定 | 第56页 |
| ·经济手段 | 第56-57页 |
| ·合理分配资源 | 第56-57页 |
| ·发展农村经济 | 第57页 |
| ·制度手段 | 第57-59页 |
| ·建立功能完备的乡镇政权 | 第57-58页 |
| ·建立完善的村级组织制度 | 第58页 |
| ·提高乡村干部群众素质 | 第58-59页 |
| ·文化手段 | 第59-60页 |
| ·广泛宣传教育 | 第59页 |
| ·加强文化建设 | 第59-60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3页 |
| ·结论 | 第60-61页 |
| ·展望 | 第61-63页 |
| 致谢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 附录A 基层民主制度下的村级组织 | 第66-67页 |
| 附求B 基层民主制度下的村级组织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