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1页 |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5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简要总结 | 第15页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5-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17-18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17页 |
·本文的不足 | 第17-18页 |
2. 论文的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补贴的定义 | 第18页 |
·征收反补贴税的条件 | 第18-19页 |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3. 中国当前面临的反补贴现状 | 第20-26页 |
·总体概况 | 第20-22页 |
·主要国别分析 | 第22-25页 |
·美国 | 第23-24页 |
·加拿大 | 第24-25页 |
·澳大利亚 | 第25页 |
·欧盟 | 第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4. 中国遭受反补贴调查的原因剖析 | 第26-33页 |
·内部原因 | 第26-29页 |
·中国的补贴政策与WTO框架下所承担的义务相冲突 | 第26-27页 |
·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主张为反补贴提供了适用对象的基础 | 第27页 |
·中国的入世承诺放弃了部分特殊待遇 | 第27-28页 |
·中国大部分企业消极应诉或者应诉不力 | 第28-29页 |
·中国企业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不足 | 第29页 |
·外部原因 | 第29-32页 |
·巨额的贸易顺差是引起反补贴调查的直接原因 | 第29-30页 |
·进口国相继修改反补贴法加剧了中国遭遇反补贴的风险 | 第30-31页 |
·金融危机我是发起反补贴调查的现实背景 | 第31-32页 |
·反补贴某种程度上是贸易政治的产物 | 第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5. 反补贴调查对中国的影响 | 第33-36页 |
·经济方面的影响 | 第33-35页 |
·阻碍我国经济产业政策的顺利实施 | 第33页 |
·直接影响涉案出口企业 | 第33-34页 |
·恶化我国对外贸易环境 | 第34页 |
·人民币面临更大的升值压力 | 第34-35页 |
·政治方面的影响 | 第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6. 中国的应对策略 | 第36-45页 |
·政府方面 | 第36-40页 |
·规范国内补贴政策和措施 | 第36-37页 |
·“非市场经济”不再是护身符 | 第37-38页 |
·充分利用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待遇和差别待遇 | 第38-39页 |
·实现从应诉者到申诉者的角色转换 | 第39页 |
·充分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 | 第39页 |
·调整中国外贸出口战略 | 第39-40页 |
·行业协会方面 | 第40-42页 |
·建立和完善“四体联动”工作机制 | 第40-41页 |
·构建反补贴预警机制并发挥其作用 | 第41页 |
·成立国际贸易摩擦应诉基金 | 第41页 |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 第41页 |
·储备反补贴应诉人才库和案例库 | 第41-42页 |
·企业方面 | 第42-44页 |
·积极应诉 | 第42-43页 |
·努力提升企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优势 | 第43页 |
·实施“走出去”战略,推行市场多元化 | 第43-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7.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后记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