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民政工作论文--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论文

特大型城市社会救助均等化研究--基于新二元结构的视角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32页
   ·研究背景第13-15页
     ·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不断完善第13页
     ·传统二元结构固化了城乡之间的差异第13-14页
     ·新二元结构下外来从业人员公共资源可及性的缺失第14-15页
     ·社会救助价值理念由恩惠型救助转变为现代权利型救助第15页
     ·新二元结构下社会的动态和谐呼唤社会救助均等化第15页
   ·研究意义第15-18页
     ·理论意义第15-16页
     ·实践意义第16-18页
   ·研究综述第18-27页
     ·社会救助的概念和历史第19-21页
     ·中国社会救助历史的演进及经验第21-23页
     ·社会救助观念与救助模式第23-26页
     ·述评第26-27页
   ·研究方法第27-29页
     ·文献研究法第27-28页
     ·个案调查法第28页
     ·系统分析法第28-29页
     ·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第29页
   ·研究思路第29-32页
     ·研究视角第29页
     ·研究技术路线图第29-30页
     ·研究框架第30-32页
第二章 新二元结构视角下社会救助均等化必要性的理论分析第32-49页
   ·社会救助均等化与公民生存权第32-37页
     ·公民生存权的涵义第32-35页
     ·社会救助均等化的内涵第35-36页
     ·公民生存权要求社会救助实现均等化第36-37页
   ·社会救助均等化与公共产品属性第37-40页
     ·公共产品的相关概念第37-38页
     ·社会救助的公共产品属性第38-39页
     ·社会救助均等化是公共产品属性的必然要求第39-40页
   ·社会救助均等化与政府责任第40-46页
     ·服务型政府的涵义第40-41页
     ·服务型政府与新公共服务第41-43页
     ·社会救助均等化是服务型政府责任的体现第43-46页
   ·社会救助均等化与社会和谐第46-48页
     ·消除贫困要求社会救助均等化第46页
     ·促进社会的认同要求社会救助均等化第46-47页
     ·促进经济的发展要求社会救助均等化第47-48页
   ·结语第48-49页
第三章 新二元结构视角下特大型城市社会救助均等化的路径研究第49-73页
   ·社会救助的现状分析第49-55页
     ·社会救助覆盖面第51-52页
     ·社会救助保障标准第52-53页
     ·社会救助财政支付第53-55页
   ·上海社会救助的现状分析第55-58页
     ·上海社会救助的覆盖面第55-56页
     ·上海社会救助的保障标准第56-57页
     ·上海社会救助的费用支出第57-58页
   ·上海社会救助的实证研究第58-64页
     ·调研的基本情况第58页
     ·样本选取方法第58页
     ·调研分析第58-64页
   ·特大型城市社会救助均等化实现的瓶颈第64-67页
     ·户籍制度把外来人员排除于救助框架之外第64-65页
     ·资源有限性与需求无限性之间的矛盾第65-66页
     ·外来人员融入与本地户籍居民对其排斥之间的矛盾第66页
     ·社会救助资金支出与有限的政府财政之间的矛盾第66-67页
   ·特大型城市社会救助均等化的实现路径第67-72页
     ·变属地原则为居住地原则第67-68页
     ·建立城市居民基层救助平台第68-69页
     ·加大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自救”能力第69-70页
     ·重视新生代外来人员的教育引导第70页
     ·建立外来人员社会支持网络第70-71页
     ·推动外来人员社区融入第71页
     ·建立外来务工人员的利益表达机制第71-72页
   ·结语第72-73页
第四章 特大型城市社会救助均等化社会多元参与渠道的分析第73-86页
   ·公共财政视角下政府承担的必要性第73-78页
     ·公共财政理论第73-76页
     ·社会救助中政府承担的现状第76-77页
     ·社会救助均等化中政府承担的必要性第77-78页
   ·社会救助均等化呼唤社会组织的参与第78-82页
     ·社会组织参与的可行性第78-79页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救助的意义第79-80页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第80-81页
     ·社会救助均等化中社会救助参与的对策第81-82页
   ·社会救助均等化发展慈善事业的策略第82-85页
     ·慈善事业的含义第82-83页
     ·我国慈善组织的类型第83-84页
     ·我国慈善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84-85页
     ·社会救助均等化中发展慈善事业的策略第85页
   ·结语第85-86页
第五章 基于东方管理理论在特大型城市社会救助均等化的实现路径思考第86-102页
   ·以人为本——社会救助均等化政策设计的核心思想第88-95页
     ·以人为本与社会救助制度第88页
     ·基于 matlab 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测算第88-95页
   ·以德为先——社会救助均等化过程中的道德风险及防范第95-100页
     ·道德风险与社会救助制度第95-98页
     ·社会救助制度道德风险的具体表现第98-99页
     ·社会救助制度道德风险的防范第99-100页
   ·人为为人——实现社会救助的动态化第100-101页
     ·规范以家庭经济状况调查为核心的审核制度第100页
     ·建立与促进就业相关联的动态调整机制第100-101页
     ·强化以法制为基础的惩戒规范第101页
     ·完善以社会救助体系为目标的配套制度第101页
   ·结语第101-102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102-103页
参考文献第103-113页
附录第113-11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第116-117页
致谢第117-118页

论文共11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上海市失能老人长期护理服务体系研究
下一篇:社会福利基金的筹资模式研究--基于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