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22页 |
一、《抱朴子》文学思想研究综述 | 第12-18页 |
二、难点与创新点 | 第18-22页 |
第一章 葛洪与《抱朴子》 | 第22-77页 |
第一节 两晋之际东吴士人的生存境遇与处世心态 | 第22-35页 |
一、司马氏建政之初的合理性问题与其对待吴人的心理与策略 | 第24-27页 |
二、孙皓降晋之后司马氏对待吴人的态度 | 第27-29页 |
三、南渡之初,晋室与吴人的关系 | 第29-35页 |
第二节 葛洪的家世与《抱朴子》对待汉、吴、晋政权的态度 | 第35-53页 |
一、葛氏两次被迫徙居及葛洪对汉朝弊政的痛斥 | 第35-44页 |
二、祖父葛系的宦海沉浮与葛洪对孙吴政权的态度 | 第44-49页 |
三、洪父葛悌由吴入晋的仕途坎坷与葛洪对晋室的态度 | 第49-53页 |
第三节 葛洪早年的生平遭际与其创作《抱朴子》的心态 | 第53-65页 |
一、“立功立事者,髦俊之所思也” | 第53-59页 |
二、“孤立之翘秀,藏器以待贾” | 第59-63页 |
三、“藜藿有八珍之甘,而蓬荜有藻棁之乐也” | 第63-65页 |
第四节 从《外篇》的隐逸思想看葛洪的人生态度 | 第65-77页 |
一、《外篇》的隐逸思想 | 第65-70页 |
二、葛洪的人生态度 | 第70-77页 |
第二章 《抱朴子外篇》的文学思想 | 第77-133页 |
第一节 对仁、礼、法的拣择与其人性论及政治思想 | 第79-93页 |
一、仁明先后 | 第80-83页 |
二、刑为仁佐 | 第83-86页 |
三、礼之省用 | 第86-89页 |
四、人性论与政治思想 | 第89-93页 |
第二节 《外篇》文章价值论 | 第93-111页 |
一、古今之辩 | 第94-105页 |
二、子为经衍 | 第105-108页 |
三、文德观 | 第108-111页 |
第三节 《外篇》文章价值论影响下的创作与创作论 | 第111-120页 |
第四节 品藻难一的鉴赏论 | 第120-133页 |
一、葛洪对待玄风、玄学的态度与《外篇》的品藻 | 第120-126页 |
二、才有清浊与品藻难一 | 第126-133页 |
第三章 《抱朴子内篇》的文学思想 | 第133-169页 |
第一节 《内篇》思想的宗教哲学性征 | 第133-138页 |
第二节 《内篇》思想的杂糅与仙境和合之美 | 第138-159页 |
一、玄道思想的杂合取用 | 第139-148页 |
二、修仙法门的兼收并蓄 | 第148-152页 |
三、地仙境界的和合之美 | 第152-159页 |
第三节 向虚而实与向实而虚的双重审美理想 | 第159-169页 |
一、仙虚幻境中的人生寄托——向虚而实 | 第159-161页 |
二、论文斥虚饰与著书象华美——向实而虚 | 第161-165页 |
三、从《外篇》古今之辩到《内篇》虚实相生 | 第165-169页 |
第四章 《抱朴子》在六朝文学思想史上的意义 | 第169-190页 |
第一节 从注重思想内容向兼顾表现形式过渡的文章价值论 | 第169-176页 |
一、古今之论的传承与超越 | 第170-172页 |
二、从古今高下到文章通变 | 第172-176页 |
第二节 由作家禀气向作品风貌发展的鉴赏论 | 第176-182页 |
一、从禀气自然到作家才性 | 第177-180页 |
二、从情见乎辞到披文入情 | 第180-182页 |
第三节 融入时代风尚又超越时代的文质观 | 第182-190页 |
一、葛洪对待虚饰的矛盾态度与时代风尚 | 第182-185页 |
二、理论与创作倾向相左的文质观呈现由传统儒家到刘勰的过渡状态 | 第185-190页 |
结语 | 第190-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192-199页 |
致谢 | 第199-201页 |
附录:《抱朴子外篇》之仁明与孔子 | 第201-216页 |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2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