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论 | 第10-16页 |
第一章 朱谏生平活动考论 | 第16-54页 |
第一节 家学渊源:名下无虚士,诗酒作生涯 | 第16-25页 |
第二节 读书求仕:夙颖早慧,功名晚成 | 第25-30页 |
第三节 仕宦经历:有妙用,亦有执持 | 第30-38页 |
第四节 桑榆晚境:优游林泉,轩中主人诗酒仙 | 第38-54页 |
第二章 版本与流传 | 第54-66页 |
第一节 国图藏本体例与版本状况 | 第54-57页 |
第二节 南图藏本概况 | 第57-62页 |
第三节 不同版本及《李诗注摭遗》 | 第62-66页 |
第三章 朱谏对李白《古风》组诗的研究 | 第66-134页 |
第一节 《古风》的命名、卷数、篇数、篇目问题 | 第67-77页 |
第二节 回溯历代关于《古风》组诗的评论 | 第77-81页 |
第三节 朱谏论《古风》:效古风人之体,得古风人之意 | 第81-92页 |
第四节 以"赋、比、兴"为纲,归类《古风》组诗 | 第92-122页 |
第五节 "我"注李诗:征引训诂模式的弱化与批评主体意识的活跃 | 第122-134页 |
第四章 朱谏对李白乐府诗的研究 | 第134-228页 |
第一节 朱谏的"乐府观"及李白乐府诗的归类情况 | 第140-174页 |
第二节 朱谏从"赋、比、兴"表现手法的角度对乐府诗的划分 | 第174-210页 |
第三节 见仁见智:朱谏批评意识的独立性与价值判断 | 第210-228页 |
第五章 朱谏对李白寄、赠、送、别类诗歌的研究 | 第228-289页 |
第一节 朱本评注体例及对杨萧本的取舍 | 第228-231页 |
第二节 寄、赠、送、别的文题释义 | 第231-236页 |
第三节 概述朱谏对李白游踪与交游之考订 | 第236-246页 |
第四节 对术语、典故的语词阐释及其文化延伸 | 第246-253页 |
第五节 对李白诗歌艺术特性及其思想观念的评论 | 第253-289页 |
第六章 朱谏对李白酬答、游宴诸类诗歌的研究 | 第289-317页 |
第一节 朱本评注体例及对杨萧本的取舍 | 第289-291页 |
第二节 酬答、游宴、咏物等诸类李诗的文题释义 | 第291-302页 |
第三节 对李诗仙隐思想与艺术魅力的呈现 | 第302-314页 |
第四节 李杜论:亦当各有所让 | 第314-317页 |
第七章 朱谏《李诗辩疑》研究 | 第317-351页 |
第一节 李诗真伪问题概说 | 第318-329页 |
第二节 萧士赟辨伪对朱谏的影响 | 第329-335页 |
第三节 朱谏辩疑体系释解 | 第335-348页 |
第四节 《辩疑》的学术价值及争议 | 第348-351页 |
结论 | 第351-353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3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