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水库浮游植物变化特征及环境管理体系探讨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5页 |
图名目录 | 第15-17页 |
表名目录 | 第17-18页 |
1 绪论 | 第18-28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8-22页 |
·研究背景 | 第18-19页 |
·选题意义 | 第19-21页 |
·国内外浮游植物评价的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环境因子与浮游植物 | 第22-25页 |
·营养盐对浮游植物的影响 | 第22-23页 |
·温度对浮游植物的影响 | 第23页 |
·光照强度对浮游植物的影响 | 第23-24页 |
·吞食、竞争、拮抗 | 第24页 |
·其他环境因子的影响 | 第24-25页 |
·研究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5-28页 |
·研究目标 | 第25-26页 |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2 研究区域及方法 | 第28-35页 |
·青草沙水库概况 | 第28页 |
·实验方法 | 第28-31页 |
·浮游植物监测 | 第28-30页 |
·常规水质指标的监测方法 | 第30-31页 |
·统计方法 | 第31-35页 |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 | 第31-32页 |
·群落结构特征指数 | 第32-33页 |
·相关性分析方法 | 第33-34页 |
·Monte Carlo检验 | 第34页 |
·其他方法 | 第34-35页 |
3 青草沙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 第35-62页 |
·浮游植物种类组成 | 第35-41页 |
·种类时间分布特征 | 第35-38页 |
·种类空间分布特征 | 第38-41页 |
·浮游植物现存量表征指标分析 | 第41-54页 |
·群落密度的时间变化 | 第41-47页 |
·群落密度的空间变化 | 第47-54页 |
·群落结构主成分分析 | 第54-57页 |
·浮游植物多样性特征 | 第57-62页 |
·Shannon-Wiener指数特征 | 第57-59页 |
·均匀度指数变化特征 | 第59-60页 |
·Margalef指数变化特征 | 第60-62页 |
4 青草沙水库水质评价指标分析 | 第62-89页 |
·常规水质指标的评价 | 第62-68页 |
·叶绿素A的变化特征 | 第68-72页 |
·叶绿素a时间变化 | 第68-70页 |
·叶绿素a空间变化 | 第70-72页 |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评价 | 第72-76页 |
·时间变化特征 | 第72-74页 |
·层间变化特征 | 第74-76页 |
·叶绿素A与藻密度的相关性研究 | 第76-77页 |
·藻密度与水质的相关性研究 | 第77-78页 |
·叶绿素A含量与水质的相关性研究 | 第78-85页 |
·Perason相关性分析 | 第78-79页 |
·相关性可能原因分析 | 第79-85页 |
·多样性指标与环境因子相关性研究 | 第85-89页 |
·约束排序分析(RDA) | 第85-87页 |
·广义线性模型(GLM) | 第87-89页 |
5 青草沙水库浮游植物优势种分布特征 | 第89-101页 |
·优势种分布 | 第89-91页 |
·时间分布及其优势度 | 第89-90页 |
·空间分布及其优势度 | 第90-91页 |
·优势种群所指示水体营养状态 | 第91-92页 |
·优势种分布与环境因子相关性 | 第92-101页 |
·Monte Carlo检验 | 第92-95页 |
·典型对应分析(CCA) | 第95-98页 |
·重富营养型藻类分布 | 第98-101页 |
6 青草沙水库环境管理体系探讨 | 第101-106页 |
·富营养化成因机理及防治经验 | 第101页 |
·青草沙水库环境管理体系探讨 | 第101-106页 |
·季节性和局部性蓝藻暴发防治 | 第101-103页 |
·全面性蓝藻暴发预警 | 第103-106页 |
7 结论与讨论 | 第106-114页 |
·主要结论 | 第106-112页 |
·青草沙水库水质和生态调查结果 | 第106-109页 |
·青草沙群落结构统计学分析结果 | 第109-111页 |
·河口水库的环境管理体系研究 | 第111-112页 |
·研究展望 | 第112-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19页 |
附表 | 第119-141页 |
致谢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