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第二节 研究内容、框架与方法 | 第13-15页 |
| 一、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二、研究框架 | 第14-15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15页 |
| 第三节 相关界定与数据来源 | 第15-16页 |
| 一、研究区域界定 | 第15-16页 |
| 二、数据来源 | 第16页 |
|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16-18页 |
| 一、可能的创新 | 第16-17页 |
| 二、存在的不足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第18-29页 |
| 第一节 经济发展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 第18-22页 |
|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 第18-19页 |
|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第19-22页 |
| 第二节 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研究 | 第22-26页 |
| 一、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 | 第22-25页 |
| 二、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 第25-26页 |
| 第三节 资源环境与产业结构调整 | 第26-29页 |
| 第三章 资源环境、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系研究 | 第29-39页 |
| 第一节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衡量方法 | 第29-31页 |
| 一、单指标评价法 | 第29-30页 |
| 二、多指标衡量方法 | 第30-31页 |
| 第二节 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 第31-36页 |
| 一、经济发展导致资源环境恶化的理论 | 第31-32页 |
| 二、经济与资源环境相互促进理论 | 第32-33页 |
|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3-34页 |
| 四、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理论模型 | 第34-36页 |
| 第三节 资源环境、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 第36-39页 |
| 一、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理论 | 第36-37页 |
| 二、资源环境、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理论模型 | 第37-39页 |
| 第四章 淮河流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评价研究 | 第39-55页 |
| 第一节 淮河流域资源环境与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 | 第39-42页 |
| 一、淮河流域水资源污染现状 | 第39-40页 |
| 二、淮河流域产业结构现状 | 第40-42页 |
| 第二节 淮河流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效率测度 | 第42-55页 |
| 一、数据包络分析及malmquist指数法 | 第42-45页 |
| 二、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45-46页 |
| 三、评价指标的选取及数据的处理 | 第46-48页 |
| 四、淮河流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测算的实证分析 | 第48-55页 |
| 第五章 淮河流域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研究 | 第55-65页 |
| 第一节 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 第55-60页 |
| 一、空间面板模型的运用 | 第55-56页 |
| 二、空间权重矩阵的设置 | 第56-57页 |
| 三、空间相关性分析 | 第57-58页 |
| 四、空间面板数据模型 | 第58-60页 |
| 第二节 淮河流域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分析 | 第60-65页 |
| 一、空间面板模型的建立 | 第60-61页 |
| 二、模型的估计、检验与分析 | 第61-65页 |
| 第六章 资源环境约束下的淮河流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路径 | 第65-73页 |
| 第一节 资源环境约束下淮河流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 第65-70页 |
| 一、淮河流域第一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 第65-67页 |
| 二、淮河流域第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 第67-69页 |
| 三、淮河流域第三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 第69-70页 |
| 第二节 资源环境约束下淮河流域产业结构空间布局优化调整 | 第70-73页 |
| 一、高梯度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 第70-71页 |
| 二、中梯度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 第71-72页 |
| 三、低梯度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 第72-73页 |
| 第七章 总结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73-77页 |
| 第一节 总结 | 第73-76页 |
| 第二节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76-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4页 |
| 致谢 | 第84-85页 |
|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