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论文--水文地质学(地下水水文学)论文

马海盆地荒漠绿洲区生态地下水位对人类活动响应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2页
1 前言第12-25页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第12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21页
     ·地下水与植被的关系研究第13-16页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与地下水关系的研究进展第16-17页
     ·地下水流数值模拟研究第17-20页
     ·人类活动对生态地下水位的影响研究第20-21页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第21-24页
     ·研究内容第21页
     ·技术路线第21-24页
     ·创新点第24页
   ·论文主要工作量第24-25页
2 研究区概况第25-44页
   ·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概况第25-30页
     ·地理位置与交通第25页
     ·气象水文条件第25-28页
     ·地形地貌第28-30页
     ·社会经济第30页
   ·地质条件第30-35页
     ·地层第30-34页
     ·构造第34-35页
   ·水文地质条件第35-40页
     ·含水层系统第35-38页
     ·地下水补给、径流与排泄第38-39页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第39-40页
   ·马海盆地人类活动干扰方式第40-44页
     ·鱼卡煤矿与鱼卡坑口电厂水资源利用第40-41页
     ·盐湖钾盐开采水资源利用第41-43页
     ·盐湖山前洪水资源化补利用第43-44页
3 荒漠绿洲区植被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第44-64页
   ·马海盆地主要植被现状第44-46页
   ·植被指数数据来源及处理第46-54页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第46页
     ·植被指数数据源第46-47页
     ·植被指数数据处理第47-54页
   ·植被指数时间变化规律第54-60页
     ·GIMMS 植被指数数据的修正第54-56页
     ·植被指数多年变化趋势第56-57页
     ·生长季植被指数多年变化趋势第57-60页
   ·植被指数空间变化特征第60-63页
     ·植被空间分布特征第60-62页
     ·植被多年空间分布动态变化第62-63页
   ·小结第63-64页
4 植被与气候要素及地下水位埋深的关系第64-83页
   ·气候要素分析方法第64-66页
     ·小波分析方法第64-66页
     ·线性倾向估计法第66页
     ·距平法第66页
   ·马海盆地气候变化特征分析第66-74页
     ·马海盆地 1970~2010 年降水变化特征第66-70页
     ·马海盆地 1970~2010 年气温变化特征第70-74页
   ·植被指数与气候特征的相关性分析第74-79页
     ·植被指数与降水的相关性分析第74-75页
     ·植被指数与气温的相关性分析第75-76页
     ·典型年内植被指数与降水的相关性分析第76-79页
   ·植被指数与地下水位埋深的相关性分析第79-82页
     ·绿洲区植被生态地下水位研究第79-81页
     ·不同区域生态地下水埋深比照分析第81-82页
   ·小结第82-83页
5 地下水流数值模拟第83-108页
   ·水文地质参数获取第83-90页
     ·水文地质实验第83-85页
     ·野外实验结果分析第85-88页
     ·室内土柱实验第88-90页
   ·地下水数值模型构建第90-107页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第90-92页
     ·数学模型的建立及求解第92-98页
     ·源汇项的处理第98-103页
     ·地下水流场模拟第103-104页
     ·模型的识别与验证第104-107页
   ·小结第107-108页
6 不同水资源利用情景下地下水位预测第108-115页
   ·水资源利用情景设计第108-109页
   ·不同情景下的地下水数值模拟第109-113页
     ·情景 1 自然条件下马海盆地地下水流场模拟第109-110页
     ·情景 2 鱼卡煤矿与电厂用水的地下水流场模拟第110-111页
     ·情景 3 盐湖钾盐浅层溶采的地下水流场模拟第111-112页
     ·情景 4 盐湖钾盐深层承压水开采的地下水流场模拟第112页
     ·情景 5 盐湖山前洪水资源化利用的地下水流场模拟第112-113页
   ·小结第113-115页
7 不同水资源利用情景对荒漠绿洲的影响第115-121页
   ·马海绿洲区地下水位埋深预测第115-116页
   ·不同水资源利用情景下绿洲区植被的响应第116-120页
     ·植被指数预测第116-119页
     ·植被指数预测结果分析第119-120页
   ·小结第120-121页
8 结论第121-123页
致谢第123-125页
参考文献第125-132页
附录第132页

论文共13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非均质性包气带水力参数反演方法研究
下一篇:氧化铝、碳化硅及Al2O3/SiC复相陶瓷高应变率形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