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10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21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 ·论意义 | 第11页 |
| ·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评价 | 第12-19页 |
| ·国内研究的动态 | 第12-16页 |
| ·国外研究的动态 | 第16-18页 |
| ·研究述评 | 第18-19页 |
| ·研究内容和主要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20-21页 |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20页 |
| ·本研究的不足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粮食核心产区建设的基础理论 | 第21-34页 |
| ·粮食核心产区建设的基本范畴 | 第21-24页 |
| ·粮食的概念及属性 | 第21-22页 |
| ·粮食核心产区的内涵 | 第22-23页 |
| ·粮食核心产区的特点 | 第23页 |
| ·粮食核心产区建设的原则 | 第23-24页 |
| ·湖南省粮食核心产区的划分及界定 | 第24-28页 |
| ·粮食核心产区划分的标准 | 第24页 |
| ·湖南粮食核心产区的界定 | 第24-28页 |
| ·国家粮食核心产区建设的基础理论 | 第28-34页 |
| ·主体功能区理论 | 第28-29页 |
| ·不平衡发展理论 | 第29页 |
| ·区域优势理论 | 第29-30页 |
| ·可持续农业理论 | 第30页 |
| ·规模经济理论 | 第30-31页 |
| ·产业集群理论 | 第31-32页 |
| ·公共产品理论 | 第32页 |
| ·外部性理论 | 第32-34页 |
| 第三章 湖南粮食核心产区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34-45页 |
| ·湖南省粮食核心产区建设的现状 | 第34-40页 |
| ·湖南省粮食生产的基本情况 | 第34-35页 |
| ·湖南省粮食核心产区的现状 | 第35-40页 |
| ·湖南粮食核心产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 第40-45页 |
|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粮食生产安全得不到保障 | 第40-41页 |
| ·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核心粮农”缺乏 | 第41-42页 |
| ·粮食核心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不完善,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 | 第42页 |
| ·农业产业链外部整合能力差,农资利用率低 | 第42-43页 |
| ·农业土地规模经营受限,粮食持续增长能力下降 | 第43页 |
| ·农业科学技术普及程度不高,粮食生产事倍功半 | 第43-45页 |
| 第四章 国内外粮食核心产区建设的经验及启示 | 第45-52页 |
| ·国外粮食核心产区建设模式及比较 | 第45-48页 |
| ·北美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 | 第45-46页 |
| ·西欧农场建设 | 第46-47页 |
| ·东亚环境保全型商品粮基地建设及比较 | 第47-48页 |
| ·国内粮食核心产区建设模式的比较 | 第48-50页 |
| ·大陆地区 | 第48-50页 |
| ·台湾粮食核心产区建设 | 第50页 |
| ·国内外粮食核心产区建设对湖南的启示 | 第50-51页 |
| ·结束语 | 第51-52页 |
| 第五章 完善湖南粮食核心产区建设的政策措施 | 第52-55页 |
| ·调整思路,扩大粮食核心产区发展规模 | 第52-53页 |
| ·抓项目带动扩规模 | 第52页 |
| ·抓土地流转扩规模 | 第52页 |
| ·抓合作经营扩规模 | 第52-53页 |
| ·坚持政府主导,加强财政支持 | 第53-54页 |
| ·设立粮食核心产区专项资金 | 第53页 |
| ·抓紧编制和完善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 | 第53页 |
| ·建立完善的农业推广及科技服务建设体系 | 第53-54页 |
| ·完善建设投入和利益补偿机制,调动主产区政府、干部及种粮农户积极性 | 第54-55页 |
| ·保障粮食生产者利益建立长效机制 | 第54页 |
| ·协调好粮食产销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促进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的密切对接 | 第54页 |
| ·建立、健全粮食主产区农村灾害补偿机制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个人简介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