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水稻株1S温敏核不育基因及中1W温敏白条纹叶基因精细定位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34页
 1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应用研究第12-22页
   ·水稻光敏核不育系的发现第12-13页
   ·农垦58S不育基因源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选育及应用第13-17页
   ·安农S-1不育基因源水稻温敏核不育系的选育及应用第17-19页
   ·多个不育基因源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选育及应用第19-20页
   ·其它自然变异来源水稻温敏核不育系的选育与应用第20-22页
 2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花粉败育细胞学研究进展第22-24页
 3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基因遗传及不育分子机理研究第24-32页
   ·不同来源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不育基因的经典遗传学研究第25-28页
     ·农垦58S及其衍生不育系的遗传研究第25-27页
     ·安农S-1及其衍生不育系不育基因的经典遗传学研究第27页
     ·其他来源的水稻光温敏核不育基因的经典遗传学研究第27-28页
   ·不同来源水稻光温敏核不育基因定位与克隆研究第28-31页
     ·农垦58S及其衍生不育系的不育基因定位与克隆第28-29页
     ·安农S-1及其衍生不育系的不育基因定位第29页
     ·其他来源的水稻光温敏核不育基因定位第29-31页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的分子机理研究第31-32页
 4 水稻叶色突变基因相关研究进展第32-34页
第二章 水稻株1S温敏核不育系花粉败育细胞学研究第34-4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4-38页
   ·试验材料第34-35页
   ·实验仪器与试剂第35页
   ·试验方法第35-38页
     ·试验材料的预处理第35页
     ·水稻株1S温敏核不育系花药石蜡切片制作第35-37页
     ·水稻株1S花药超薄切片的制作第37-3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8-43页
   ·株1S花粉败育的细胞学观察第38-41页
   ·水稻株1S花粉败育的花药壁亚显微结构观察第41-43页
 3 小结与讨论第43-45页
第三章 株1S温敏核不育遗传研究第45-49页
 1 材料和方法第45-46页
   ·供试材料第45页
   ·试验方法第45-46页
     ·株1S温敏核不育基因等位性验证第46页
     ·亲本及F_2群体育性鉴定第4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6-48页
   ·株1S温敏核不育基因等位性验证第46页
   ·亲本及3个F_2群体育性鉴定第46-47页
   ·F_2群体育性分离规律第47-48页
 3 小结与讨论第48-49页
第四章 株1 S温敏核不育基因的精细定位第49-6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9-54页
   ·试验材料第49-50页
   ·试验方法第50-54页
     ·F_2群体育性鉴定方法第50页
     ·DNA提取方法第50页
     ·PCR反应体系的配制第50-51页
     ·PCR扩增程序第51页
     ·电泳程序第51页
     ·银染过程第51页
     ·SSR标记亲本多态性筛选第51页
     ·株1S温敏核不育基因初步定位方法第51-52页
     ·株1S温敏核不育基因精细定位方法第52页
     ·基因的表达分析第52-54页
     ·株1S温敏核不育基因候选基因的确定方法第54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4-58页
   ·株1S温敏核不育基因的初步定位第54-55页
   ·株1S温敏核不育基因的精细定位第55-56页
   ·株1S温敏核不育基因tms9候选基因的确定第56-58页
 3 小结与讨论第58-60页
第五章 水稻中1W温敏白条纹叶基因的精细定位研究第60-6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0-63页
   ·植物材料第60-61页
   ·试验方法第61-63页
     ·水稻中1W农艺性状考察第61页
     ·水稻中1W不同发育时期叶绿素含量的测定方法第61页
     ·水稻中1W叶色不同部位叶绿体亚显微结构观察方法第61-62页
     ·基因组DNA提取和基因型分析第62页
     ·SSR标记亲本多态性筛选第62-63页
     ·水稻中1W白条纹叶突变基因的初步定位方法第63页
     ·水稻中1W白条纹叶突变基因的精细定位方法第6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3-68页
   ·水稻中1W白条纹叶突变体的农艺性状考察第63-64页
   ·中1W不同发育时期叶绿素含量测定和分析第64-65页
   ·中1W叶色不同部位叶绿体亚显微结构观察第65-66页
   ·水稻中1W温敏白条纹叶基因的遗传分析第66页
   ·水稻中1W温敏白条纹叶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第66-68页
 3 小结与讨论第68-69页
第六章 结论及创新第69-72页
 1 水稻株1S温敏核不育机理研究第69-70页
   ·株1S花粉败育细胞学观察第69页
   ·株1S育性经典遗传分析第69页
   ·株S温敏核不育基因的精细定位第69-70页
 2 水稻中1W温敏白条纹叶基因的精细定位第70页
   ·水稻中1W农艺性状分析第70页
   ·水稻中1W不同发育时期叶绿素含量第70页
   ·水稻中1W叶色不同部位叶绿体亚显微结构第70页
   ·水稻中1W叶色基因的遗传分析与精细定位第70页
 3 本研究创新之处第70-72页
参考文献第72-86页
附录A第86-88页
附录B第88-89页
致谢第89-90页
作者简介第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生态地点和施氮水平下超级稻产量表现及其养分吸收积累规律研究
下一篇:花生开花下针期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及分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