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课堂交往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7页 |
前言 | 第7-12页 |
一、问题的缘起 | 第7-8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8-9页 |
三、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10-11页 |
五、研究的框架 | 第11-12页 |
第一章 传统高校德育课堂交往的困境分析 | 第12-21页 |
一、传统高校德育课堂交往的特征与困境 | 第12-15页 |
(一) 传统高校德育课堂交往的特征 | 第12-13页 |
(二) 传统高校德育课堂交往的困境 | 第13-15页 |
二、传统高校德育课堂交往致困的原因 | 第15-21页 |
(一) 主客二分的德育理念 | 第15-17页 |
(二) 高校德育目的错位 | 第17-18页 |
(三) 高校德育主体素质现状 | 第18-19页 |
(四) 高校德育方法单一化 | 第19-21页 |
第二章 高校德育课堂交往的主体间性走向 | 第21-28页 |
一、传统高校德育课堂交往走出困境的出路:主体间性 | 第21-24页 |
(一) 主体间性的理论内涵 | 第21-22页 |
(二) 主体间性理论在高校德育课堂的应用 | 第22-24页 |
二、主体间性下高校德育课堂交往的内涵 | 第24-26页 |
三、主体间性下高校德育课堂交往的基本特征 | 第26-28页 |
第三章 高校德育课堂交往走向主体间性的价值 | 第28-36页 |
一、体现高校德育理念的人文关怀 | 第28-31页 |
(一) 体现以人为本的高校德育观 | 第28-29页 |
(二) 体现生成性高校德育观 | 第29-30页 |
(三) 体现生活化的高校德育观 | 第30-31页 |
二、增强高校德育课堂的实效性 | 第31-33页 |
(一) 遵循高校德育规律 | 第31-32页 |
(二) 提升高校师生的主体性 | 第32-33页 |
三、推动高校德育课堂面向时代发展 | 第33-36页 |
(一) 推动高校德育课堂面向全球化 | 第33-34页 |
(二) 推动高校德育课堂面向网络化 | 第34-35页 |
(三) 推动高校德育面向和谐社会 | 第35-36页 |
第四章 主体间性下高校德育课堂交往的生成 | 第36-46页 |
一、主体间性下高校德育课堂交往的基本原则 | 第36-40页 |
(一) 民主和谐性原则 | 第36-37页 |
(二) 启发探究性原则 | 第37-38页 |
(三) 自我发展性原则 | 第38-39页 |
(四) 双向建构性原则 | 第39-40页 |
二、主体间性下高校德育课堂交往的实现路径 | 第40-46页 |
(一) 课堂主体间性理念的确立:共生性生存 | 第40-41页 |
(二) 课堂教学目的的更新:人与社会的融合 | 第41-42页 |
(三) 课堂主体素质的提升 | 第42-43页 |
(四) 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对话 | 第43-45页 |
(五) 课堂教学环境的建设:和谐性 | 第45-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