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及安全水平预测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20页 |
·土地生态安全的研究内容 | 第13-17页 |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 第17-19页 |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方法 | 第19页 |
·研究述评 | 第19-20页 |
3 研究方案 | 第20-22页 |
·资料来源 | 第20页 |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22-30页 |
1 基本概念 | 第22-24页 |
·生态安全 | 第22-23页 |
·土地生态安全 | 第23-24页 |
2 理论基础 | 第24-30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5-26页 |
·系统理论 | 第26页 |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26-27页 |
·生态经济学理论 | 第27-29页 |
·人地关系协调理论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 第30-45页 |
1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0-38页 |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0-32页 |
·选取的原则 | 第32-33页 |
·指标体系确立过程 | 第33-34页 |
·评价指标系统的子系统 | 第34-35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 | 第35-36页 |
·具体评价指标的说明 | 第36-38页 |
2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标准 | 第38-40页 |
·标准值的选取原则 | 第38-39页 |
·评价标准的来源 | 第39-40页 |
·标准值的特性 | 第40页 |
3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方法 | 第40-45页 |
·指标值的无量纲化 | 第40-42页 |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2-43页 |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综合值的计算方法 | 第43-45页 |
第四章 黄山市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现状 | 第45-60页 |
1 区域概况 | 第45-47页 |
·自然条件概况 | 第45-47页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47页 |
2 生态环境概况 | 第47-48页 |
·大气环境质量 | 第47页 |
·水环境质量 | 第47-48页 |
·声环境质量 | 第48页 |
3 土地资源利用状况 | 第48-60页 |
·黄山市土地利用现状 | 第48-52页 |
·土地利用变化 | 第52-58页 |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地生态安全的影响分析 | 第58-60页 |
第五章 黄山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 | 第60-67页 |
1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 | 第60-63页 |
·黄山市土地生态安全指标实际值 | 第60页 |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的标准值 | 第60-62页 |
·黄山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指数 | 第62页 |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的权重 | 第62-63页 |
2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63-66页 |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结果 | 第63-65页 |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结果分析 | 第65-66页 |
3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水平预测 | 第66-67页 |
第六章 黄山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对策分析 | 第67-73页 |
1 维护土地资源自然生态安全的对策 | 第67-68页 |
·切实加强耕地保护 | 第67页 |
·开发中保护土地资源 | 第67-68页 |
·加强水土保持 | 第68页 |
2 维护土地经济生态安全的对策 | 第68-70页 |
·严格控制工业“三废” | 第68页 |
·合理施用化肥农药 | 第68-69页 |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 第69页 |
·调整产业结构 | 第69-70页 |
·建立有利于土地生态安全建设的利益机制 | 第70页 |
3 维护土地社会生态安全的对策 | 第70-73页 |
·树立生态安全观 | 第70-71页 |
·控制人口增长 | 第71页 |
·实施土地生态保护规划 | 第71页 |
·发挥土地总体规划在保护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 第71页 |
·以正确的政绩观来统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 第71-73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73-75页 |
1 主要成果与结论 | 第73页 |
2 可能的创新 | 第73-74页 |
3 有待完善的工作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附: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