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城市区域竞争力评价研究--以合肥市为例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致谢 | 第8-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8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4-15页 |
| ·论文研究思路 | 第14页 |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研究主要内容和基本框架 | 第15-17页 |
| ·论文的改进之处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 第18-30页 |
| ·创新型城市概述 | 第18-22页 |
| ·创新型城市的概念 | 第18-19页 |
| ·创新型城市的特点 | 第19-20页 |
| ·创新型城市的功能 | 第20-21页 |
| ·创新型城市与一般性城市的比较 | 第21-22页 |
| ·区域竞争力相关理论综述 | 第22-26页 |
| ·区域竞争力相关概念界定 | 第22-24页 |
| ·区域竞争力要素体系 | 第24-25页 |
| ·区域竞争力相关研究理论 | 第25-26页 |
| ·区域竞争力评价研究综述 | 第26-30页 |
| ·区域竞争力的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 | 第26-28页 |
| ·区域竞争力的主要评价方法 | 第28-30页 |
| 第三章 创新型城市区域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 第30-35页 |
| ·目标性因素 | 第30-31页 |
| ·经济实力竞争力 | 第30页 |
| ·产业竞争力 | 第30-31页 |
| ·主体性因素 | 第31-32页 |
| ·企业实力竞争力 | 第31-32页 |
| ·政府管理效率竞争力 | 第32页 |
| ·要素性因素 | 第32-33页 |
| ·科技创新竞争力 | 第32-33页 |
| ·金融实力竞争力 | 第33页 |
| ·对外开放竞争力 | 第33页 |
| ·环境性因素 | 第33-35页 |
| ·基础设施竞争力 | 第33-34页 |
| ·发展环境竞争力 | 第34-35页 |
| 第四章 创新型城市区域竞争力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35-40页 |
| ·创新型城市区域竞争力的总体评价思路 | 第35页 |
| ·构建创新型城市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 第35-38页 |
| ·评价指标选择的原则 | 第35-36页 |
|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6-38页 |
| ·选择创新型城市区域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 第38-40页 |
| 第五章 合肥市区域竞争力评价实证分析 | 第40-72页 |
| ·合肥市区域竞争力现状 | 第40-48页 |
| ·合肥市区域的界定 | 第40页 |
| ·合肥市区域的总体发展态势 | 第40页 |
| ·合肥市的区域竞争主体实力 | 第40-42页 |
| ·合肥市的区域产业竞争力 | 第42-45页 |
| ·合肥市的区域竞争要素 | 第45-47页 |
| ·合肥市的区域竞争环境 | 第47-48页 |
| ·合肥市区域竞争力的评价 | 第48-51页 |
| ·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48-50页 |
| ·评价过程 | 第50-51页 |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51-69页 |
| ·分项结果分析 | 第51-60页 |
| ·总体结果分析 | 第60-64页 |
| ·中等创新型城市的结果横向比较 | 第64-69页 |
| ·提升合肥市区域竞争力对策 | 第69-72页 |
| ·创建科技服务平台,营造科技服务支撑体系 | 第69页 |
| ·加快产业承接转移,完善企业出口管理模式 | 第69-70页 |
| ·推动金融市场发展,构筑区域性金融发展环境 | 第70-72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 ·主要结论 | 第72-73页 |
| ·研究展望 | 第73-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 附录 | 第77-85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