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天线结构协同设计关键技术研究
作者简介 | 第1-4页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5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 第13-22页 |
·工作流技术 | 第13-19页 |
·CAD/CAE 集成建模技术 | 第19-22页 |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22-25页 |
第二章 大型天线结构协同设计系统的需求分析 | 第25-37页 |
·引言 | 第25页 |
·大型天线结构的设计过程分析 | 第25-29页 |
·大型天线结构设计的工作流程 | 第25-26页 |
·大型天线结构设计的数据流程 | 第26-29页 |
·大型天线结构设计过程的特点 | 第29页 |
·大型天线系统研制存在的过程协同问题 | 第29-32页 |
·系统体系框架 | 第32-33页 |
·系统模块结构 | 第33-35页 |
·大型天线结构过程协同功能分析 | 第35-36页 |
·面向产品设计的工作流管理 | 第35-36页 |
·面向设计参数的数据流管理 | 第36页 |
·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基于产品结构树的动态工作流建模方法 | 第37-53页 |
·引言 | 第37-38页 |
·基本思想 | 第38-39页 |
·面向设计流程的产品结构树模型 | 第39-42页 |
·面向流程的产品结构树定义 | 第40-41页 |
·产品结构树实例化 | 第41-42页 |
·动态流程模板库的构建 | 第42-46页 |
·流程模板定义 | 第42-43页 |
·流程模板节点分类 | 第43-44页 |
·流程模板的动态特性 | 第44-46页 |
·流程模板库体系结构 | 第46页 |
·产品结构树与流程模板的映射 | 第46-47页 |
·设计流程实例的构建 | 第47-51页 |
·流程实例定义 | 第47页 |
·流程模板实例化算法 | 第47-49页 |
·动态节点实例流程控制 | 第49-51页 |
·实例验证 | 第51-52页 |
·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参数级的产品设计过程数据流建模方法 | 第53-73页 |
·引言 | 第53页 |
·工作流模型中的数据 | 第53-55页 |
·数据类型 | 第53-54页 |
·数据源 | 第54-55页 |
·产品设计过程中数据需求 | 第55-57页 |
·参数级的数据传递 | 第55-56页 |
·可追溯的数据版本 | 第56-57页 |
·异构数据转换 | 第57页 |
·数据参数网络模型的构建 | 第57-62页 |
·数据参数的定义 | 第57-58页 |
·数据参数分类 | 第58页 |
·数据参数版本定义 | 第58-59页 |
·基于有向图的参数网络模型定义 | 第59-61页 |
·参数网络模型的管理 | 第61-62页 |
·数据流模型的自动构建 | 第62-67页 |
·基于参数映射的节点数据端口自动生成 | 第63-64页 |
·基于参数网络模型的数据连接自动生成 | 第64-67页 |
·实例验证 | 第67-71页 |
·小结 | 第71-73页 |
第五章 异构系统数据协同的关键技术 | 第73-97页 |
·引言 | 第73-74页 |
·基于特征的 CAD/CAE 集成建模技术 | 第74-88页 |
·现有 CAE 建模方式存在的问题 | 第74-75页 |
·CAD/CAE 集成建模方案 | 第75-76页 |
·基于规则的分析特征处理 | 第76-83页 |
·基于分析特征的网格模型自动生成 | 第83-87页 |
·CAD/CAE 集成建模应用实例 | 第87-88页 |
·通用文件数据解析技术 | 第88-94页 |
·基本思想 | 第88-89页 |
·文件结构分析 | 第89-91页 |
·数据参数解析算法 | 第91-92页 |
·格式描述脚本 | 第92-94页 |
·通用解析技术实例验证 | 第94页 |
·小结 | 第94-97页 |
第六章 大型天线结构过程协同系统设计与实现 | 第97-111页 |
·引言 | 第97页 |
·过程协同系统模块结构 | 第97-99页 |
·系统框架与流程设计 | 第99-102页 |
·系统框架结构 | 第99-100页 |
·系统数据流程 | 第100-102页 |
·系统工作流程 | 第102页 |
·基于流程的设计 | 第102-105页 |
·工程案例应用 | 第105-110页 |
·流程模板库的构建 | 第105-107页 |
·流程实例运行 | 第107-109页 |
·应用效果分析 | 第109-110页 |
·小结 | 第110-111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1-115页 |
·工作总结 | 第111-112页 |
·研究展望 | 第112-115页 |
致谢 | 第115-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3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31-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