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金融组织、银行论文

我国银行信息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研究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6页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第10-11页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第11-13页
     ·国外的研究现状第11-12页
     ·国内的研究现状第12-13页
   ·研究的目的与方法第13-14页
     ·研究的目的第13页
     ·研究的方法第13-14页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第14-15页
     ·创新点第14页
     ·不足之处第14-15页
   ·章节安排第15-16页
第二章 我国银行信息安全的概述第16-24页
   ·我国银行的基本业务和网络结构第16-19页
     ·我国银行的基本业务及其特点第16-17页
     ·我国银行的网络结构第17-19页
   ·我国银行信息安全的特点第19-20页
     ·突发性强第19页
     ·风险集中度高第19-20页
     ·表现形式多样第20页
     ·影响强度大第20页
     ·管理难度高第20页
   ·我国银行信息安全的基本要求第20-24页
     ·我国银行信息安全的相关规范第20-21页
     ·我国银行信息安全的等级保护基本要求第21-24页
第三章 我国银行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第24-33页
   ·信息安全与风险管理第24-26页
     ·信息安全第24页
     ·风险管理第24-25页
     ·信息安全与风险管理的关系第25-26页
   ·我国银行信息安全存在的风险分析第26-30页
     ·管理风险第26-28页
     ·技术风险第28-30页
   ·我国银行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的现状第30-33页
     ·法律法规不健全,标准不统一第30-31页
     ·管理与运行机制不完善第31页
     ·监管机制不健全第31-32页
     ·灾难恢复和应急能力不足第32页
     ·预警监测体系有待完善第32页
     ·复合型人才亟待培养第32-33页
第四章 我国银行信息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框架设计第33-42页
   ·我国银行信息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内涵第33-34页
     ·我国银行信息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定义第33-34页
     ·我国银行信息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意义第34页
   ·我国银行信息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要求第34-35页
   ·我国银行信息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原则第35-37页
     ·均衡性原则第35-36页
     ·整体性原则第36页
     ·动态性原则第36-37页
     ·技术与管理并重的原则第37页
     ·领导带头、全员参与的原则第37页
     ·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第37页
   ·我国银行信息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第37-42页
     ·风险管理组织平台第38-39页
     ·风险管理运行平台第39-40页
     ·风险管理技术平台第40-42页
第五章 我国银行信息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第42-57页
   ·我国银行信息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的前期准备第42-43页
     ·前期调研第42页
     ·定义体系的范围和边界第42-43页
     ·确定体系的目标和方针第43页
   ·我国银行信息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组织平台的构建第43-49页
     ·培养银行信息安全管理人才第43-45页
     ·设立银行信息安全组织机构第45-47页
     ·制定银行信息安全制度与策略第47-49页
   ·我国银行信息安全风险管理体系运作平台的构建第49-52页
     ·风险识别第49页
     ·风险评估第49-50页
     ·风险应对第50-51页
     ·风险监测第51-52页
   ·我国银行信息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技术平台的构建第52-55页
     ·数字加密技术第52页
     ·身份认证技术第52-53页
     ·访问控制技术第53-54页
     ·入侵检测技术第54页
     ·数据备份与恢复技术第54-55页
   ·我国银行信息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的其它工作第55-57页
     ·文件管理第55页
     ·内部审计第55-56页
     ·外部审计第56-57页
结束语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2页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2-63页
后记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江苏省财政性公共教育支出绩效研究
下一篇:我国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