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论文--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论文--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马克思平等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5页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9-10页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3页
  (一) 国外学者对马克思平等观的论述第10-11页
  (二) 国内学者对马克思平等观的论述第11-13页
 三、 研究方法第13-14页
  (一) 文献法第13页
  (二) 比较法第13-14页
  (三) 理论归纳、演绎与抽象法第14页
  (四) 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第14页
 四、 本文创新之处第14-15页
第二章 马克思平等观的理论特质第15-21页
 一、 马克思恩格斯对错误平等观的批判第15-17页
  (一) 对空想平等观的批判第15-16页
  (二) 对抽象平等观的批判第16页
  (三) 对绝对平等观的批判第16-17页
 二、 马克思平等观的哲学基础:唯物史观第17-18页
 三、 马克思平等观的特征第18-21页
  (一) 平等观的历史过程性第18-19页
  (二) 平等观的阶级差异性第19页
  (三) 平等观的现实合理性第19-21页
第三章 马克思平等观的主要内容第21-27页
 一、 现代平等观的基本内涵第21-23页
 二、 社会主义平等观的基本内涵第23-27页
  (一) 社会主义平等主要是指社会地位的平等第23-24页
  (二) 社会主义平等的历史任务是消灭阶级差别第24页
  (三) 社会主义平等的集中体现是劳动平等第24-27页
第四章 马克思平等观的当代价值第27-35页
 一、 马克思平等观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指向渊源第27-30页
  (一) 马克思平等观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以人为本提供了理论基础第27-28页
  (二) 马克思平等观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完善提供了思想指导第28-29页
  (三) 马克思平等观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指明了发展方向第29-30页
 二、 马克思平等观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架构基础第30-35页
  (一) 坚持马克思平等观有利于促进政治权利的公正,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的发展进程第30-31页
  (二) 坚持马克思平等观有利于保障社会分配的公正,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第31-35页
结语第35-37页
参考文献第37-40页
致谢第40-41页

论文共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基于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辨析
下一篇:马克思的无产阶级国家权力监督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