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一、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0-11页 |
二、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 | 第11-13页 |
(一) 科学发展观思想提出的国际背景 | 第11-12页 |
(二) 科学发展观思想提出的国内背景 | 第12-13页 |
三、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 第13-14页 |
四、 选题意义 | 第14-15页 |
五、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第一章 人本主义是以人为本的思想来源之一 | 第16-30页 |
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本主义思想 | 第16-18页 |
(一) 法家的人本主义思想 | 第16-17页 |
(二) 儒家人本主义思想 | 第17-18页 |
二、 西方近代人本主义思想 | 第18-22页 |
(一) 古希腊时期人本主义思想源起 | 第19-20页 |
(二) 文艺复兴时期文化意义上的人本主义思想 | 第20-21页 |
(三) 19 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人本主义思想 | 第21-22页 |
三、 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 | 第22-30页 |
(一)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 第23-27页 |
(二)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唯物史观:必然与自由的统一 | 第27-30页 |
第二章 以人为本是对人本主义的继承与超越 | 第30-36页 |
一、 以人为本的含义 | 第30-32页 |
(一) 以人为本中的“人”和“本” | 第30-31页 |
(二) 以人为本的内涵 | 第31-32页 |
二、 以人为本和人本主义的联系 | 第32-34页 |
三、 以人为本和人本主义的区别 | 第34-36页 |
(一) “以人为本”强调现实的人,超越“人本主义”抽象的人 | 第34页 |
(二) “以人为本”强调人民的利益,超越“人本主义”的个体的人权 | 第34-35页 |
(三) “以人为本”把人作为目的与手段,超越“人本主义”的只“以人为手段” | 第35-36页 |
第三章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探析 | 第36-50页 |
一、 科学发展观以“人民群众”为主体 | 第36-38页 |
二、 科学发展观以“人民利益”为根本 | 第38-39页 |
三、 科学发展观以“以人民和谐”为表现 | 第39-41页 |
四、 科学发展观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保证 | 第41-42页 |
五、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实践性生成”为特征 | 第42-50页 |
(一) 毛泽东以“为人民服务”为依托的人的发展思想 | 第42-44页 |
(二) 邓小平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手段的人本发展观 | 第44-45页 |
(三) 江泽民以“三个代表”为特征的人的发展思想 | 第45-46页 |
(四) 胡锦涛以“科学发展观”为表现的以人为本思想 | 第46-50页 |
结语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附录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