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 第1-9页 |
摘要 | 第9-13页 |
ABSTRACT | 第13-2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1-3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21-23页 |
·研究背景 | 第21-22页 |
·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23-33页 |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综述 | 第23-29页 |
·土地利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 第29-33页 |
§1.3 研究目的、内容及创新点 | 第33-36页 |
·研究目的 | 第33页 |
·研究内容 | 第33-36页 |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 | 第36页 |
§1.4 研究思路 | 第36-38页 |
第二章 土地利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关系 | 第38-69页 |
§2.1 土地利用系统 | 第38-44页 |
·土地利用系统理论 | 第38-40页 |
·土地利用系统的结构 | 第40-42页 |
·土地利用系统的特征 | 第42-44页 |
§2.2 生物多样性保护 | 第44-52页 |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内涵 | 第44-46页 |
·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理论 | 第46-49页 |
·生物多样性研究热点 | 第49-52页 |
§2.3 土地利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关系的实质和特征 | 第52-61页 |
·土地利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第52-56页 |
·生物多样性对土地利用的限制 | 第56-57页 |
·二者关系的实质和特征 | 第57-61页 |
§2.4 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地可持续利用优化设计 | 第61-69页 |
·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设计 | 第62-64页 |
·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优化 | 第64-65页 |
·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土地利用政策调控 | 第65-69页 |
第三章 土地利用时空动态分析 | 第69-88页 |
§3.1 研究区概况 | 第69-72页 |
·地理区位 | 第69页 |
·自然资源概况 | 第69-71页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71-72页 |
§3.2 遥感解译 | 第72-77页 |
·数据来源 | 第72页 |
·遥感解译 | 第72-77页 |
§3.3 土地利用时空动态分析 | 第77-88页 |
·土地利用数量结构 | 第77-81页 |
·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特征 | 第81-83页 |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 | 第83-88页 |
第四章 生物多样性现状评价 | 第88-108页 |
§4.1 生物多样性分布 | 第88-93页 |
·物种多样性 | 第88-89页 |
·遗传多样性 | 第89-91页 |
·生态系统多样性 | 第91-92页 |
·景观多样性 | 第92-93页 |
§4.2 生物多样性丰富度评价 | 第93-99页 |
·基础数据来源 | 第93页 |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第93页 |
·评价指标及其内涵 | 第93页 |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93-94页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94-98页 |
·分区保护对策 | 第98-99页 |
§4.3 景观安全格局的构建 | 第99-105页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99-100页 |
·源地的识别 | 第100-101页 |
·生成最小累积阻力表面 | 第101-104页 |
·景观功能分区 | 第104-105页 |
§4.4 生态用地的划定 | 第105-108页 |
·生态用地现状的确定 | 第105-106页 |
·生态用地补充 | 第106页 |
·生态用地与土地利用现状关系分析 | 第106-108页 |
第五章 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土地利用结构预测 | 第108-144页 |
§5.1 研究方法 | 第108-111页 |
·CA-Markov模型 | 第108-110页 |
·土地利用结构配置技术路线 | 第110-111页 |
§5.2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创建 | 第111-112页 |
§5.3 土地利用适宜性图集的创建 | 第112-134页 |
·农用地适宜性的决策分析 | 第112-133页 |
·建设用地适宜性的决策 | 第133-134页 |
·土地适宜性综合判读 | 第134页 |
§5.4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结果 | 第134-141页 |
·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分析 | 第136-137页 |
·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分析 | 第137-139页 |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 | 第139-140页 |
·模拟结果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体现 | 第140-141页 |
§5.5 传统规划与本研究结构优化对比分析 | 第141-144页 |
·理念比较 | 第141-142页 |
·方法体系比较 | 第142-14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4-147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144-145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145-147页 |
致谢 | 第147-149页 |
参考文献 | 第149-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