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普通生物学论文--水生生物学论文--水生生物生态学和地理学论文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生态学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第1章 绪论第10-21页
   ·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的历史第10-13页
   ·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和演替第13-15页
   ·大型底栖动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第15-16页
   ·大型底栖动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第16-18页
   ·大型底栖动物在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第18-21页
第2章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的时空分布第21-56页
   ·材料与方法第21-26页
     ·研究海域基本环境特征第21-23页
     ·站位布设及样品采集第23-25页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第25-26页
   ·结果与分析第26-49页
     ·时间对长江口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的影响第26-43页
     ·空间对长江口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分布的影响第43-49页
   ·讨论第49-56页
     ·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的时间变动第49-50页
     ·大型底栖生物群落与历史资料的比较第50-52页
     ·底栖生物的空间分布变化第52-53页
     ·长江口大型底栖生物与其他河口或邻近海域的比较第53-56页
第3章 环境因子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分布的影响第56-90页
   ·材料与方法第57页
   ·结果与分析第57-85页
     ·沉积物类型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分布的影响第57-73页
     ·低氧对长江口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第73-85页
   ·讨论第85-90页
     ·沉积物类型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的影响第85-87页
     ·低氧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的影响第87-90页
第4章 利用大型底栖动物评价河口环境质量第90-104页
   ·材料与方法第90-92页
     ·多样性指数评价法第90-91页
     ·ABC曲线第91页
     ·MPI指数法第91-92页
   ·结果与分析第92-101页
     ·多样性评价第92-96页
     ·ABC曲线评价第96-97页
     ·MPI指数评价第97-101页
   ·讨论第101-104页
     ·不同评价方法的优点与不足第101-102页
     ·长江口海域的环境质量及其与其他海域的比较第102-104页
第5章 结论第104-105页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的时空分布第104页
   ·环境因子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的影响第104页
   ·长江口的海域环境质量第104-105页
参考文献第105-12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第124-12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参加的课题第125-126页
致谢第126-127页
附录:种类名录第127-147页

论文共1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B介子半轻衰变及纯湮灭衰变过程研究
下一篇:珊瑚礁遥感监测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