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15页 |
第二章 B介子物理与pQCD因子化方法 | 第15-47页 |
·夸克混合与CKM矩阵 | 第15-18页 |
·B介子系统的CP破坏 | 第18-22页 |
·低能有效哈密顿量 | 第22-25页 |
·形状因子与半轻衰变 | 第25-28页 |
·强子矩阵元的计算 | 第28-34页 |
·简单因子化方法与推广因子化方法 | 第28-29页 |
·QCD因子化方法 | 第29-31页 |
·软-共线有效理论 | 第31-32页 |
·pQCD方法 | 第32页 |
·光锥QCD求和规则 | 第32-34页 |
·因子化定理与K_T因子化方法 | 第34-37页 |
·pQCD中的Sudakov因子 | 第37-40页 |
·pQCD方法的NLO修正 | 第40-45页 |
·顶角修正 | 第40-41页 |
·夸克圈修正 | 第41-42页 |
·色磁企鹅图修正 | 第42-43页 |
·电磁形状因子的NLO修正 | 第43-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三章 B/B_s→(P,G)(ll,lν,νν)在pQCD方法下的理论计算 | 第47-81页 |
·基本理论框架和相关波函数 | 第48-53页 |
·形状因子和半轻衰变 | 第53-58页 |
·B/B_s介子到赝标介子的形状因子 | 第53-56页 |
·B/B_s介子的半轻衰变 | 第56-58页 |
·数值结果与讨论 | 第58-67页 |
·衰变宽度与分支比 | 第67-79页 |
·B/B_s→(π,K)过程 | 第67-73页 |
·B/B_s→(η~(?)、G)过程 | 第73-79页 |
·本章研究小结 | 第79-81页 |
第四章 B_c→(η_c,J/Ψ,D~0)lν,D_((s))~-(ll,νν)衰变过程研究 | 第81-97页 |
·基本理论框架和相关波函数 | 第82-83页 |
·B_c→(η_c,J/Ψ)lν衰变过程研究 | 第83-91页 |
·B_c→D~0lv,D_(s)~-(l~+l~-,νν)衰变过程研究 | 第91-96页 |
·本章研究小结 | 第96-97页 |
第五章 纯湮灭过程B_s→π~+π~-与B→K~+K~-研究 | 第97-107页 |
·研究现状 | 第97-99页 |
·论框架与解析计算 | 第99-10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02-105页 |
·本章小结 | 第105-10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7-109页 |
附录A mw能标处的Wilson系数 | 第109-111页 |
附录B B/B_s→P过程中的相关函数 | 第111-113页 |
附录C B_c→(η_c,J/Ψ.D_((s))跃迁过程的相关函数 | 第113-114页 |
附录D 纯湮灭非轻衰变中所涉及到的相关函数 | 第114-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23-124页 |
致谢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