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行政法论文--民政和社会保障事业管理法令论文--社会保障法令论文

社会救助主体法律问题研究

摘要第1-12页
ABSTRACT第12-14页
引言第14-18页
 (一) 研究背景第14-15页
 (二) 国内外研究动态第15-16页
 (三) 主要研究思路及方法第16-18页
一、社会救助主体法律制度理论概述第18-27页
 (一) 社会救助主体概念的厘定第18-19页
  1、社会救助主体界定第18页
  2、我国的主要社会救助主体第18-19页
 (二) 社会救助主体应遵循的原则第19-21页
  1、救助对象无偿接受社会救助原则第19-20页
  2、政府主体责任原则第20页
  3、救助对象法定原则第20页
  4、适度有效原则第20页
  5、公平性原则第20-21页
  6、鼓励自立原则第21页
 (三) 社会救助主体的救助责任第21-22页
  1、政府的责任第21页
  2、非政府救助责任第21-22页
  3、政府责任与非政府责任相结合第22页
 (四) 社会救助主体的救助标准第22-27页
  1、救助对象的贫困线范围的界定第22-23页
  2、城乡标准的确定第23页
  3、社会救助主体的具体救助标准第23-27页
二、我国社会救助主体存在的问题第27-31页
 (一) 立法中存在的问题第27-28页
  1、立法理念落后第27页
  2、立法层次偏低第27-28页
  3、专项社会救助制度相对缺失第28页
  4、违纪违法处罚内容缺乏第28页
 (二) 现实中存在的问题第28-31页
  1、社会救助供给主体政府部门过于分散第28-29页
  2、被救助者资格界定不科学第29页
  3、被救助者范围狭窄第29页
  4、供给主体的资金筹措机制不合理第29-30页
  5、被救助者的救助标准偏低第30页
  6、社会救助城乡差异大第30-31页
三、西方国家社会救助主体的现实考量第31-36页
 (一) 西方国家社会救助主体的现状分析第31-33页
  1、英国的社会救助主体制度第31页
  2、德国的社会救助主体制度第31-32页
  3、美国的社会救助主体制度第32-33页
  4、日本的社会救助主体制度第33页
 (二) 西方国家社会救助主体制度的特点概括及启示第33-36页
  1、采用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的主体救助模式第33-34页
  2、社会救助政策和劳动力市场政策相结合第34页
  3、家庭财产调查和社会救助对象资格认定相结合第34页
  4、注重法制建设,依法保障公民的平等受助权利第34-35页
  5、强化政府责任,保证救助资金来源第35页
  6、重视救助项目多重受益的互补性第35-36页
四、完善我国社会救助主体制度的对策建议第36-44页
 (一) 公民社会救助权利的法定化第36-38页
  1、树立新的社会救助理念第36-37页
  2、制定专门的社会救助法第37页
  3、完善社会救助对象的资格审定机制第37-38页
  4、促使城乡居民社会救助一体化第38页
 (二) 明确政府社会救助职责第38-40页
  1、理顺政府对社会救助的管理体制第38-39页
  2、政府要承担起维护社会救助权的责任第39页
  3、坚持中央与地方财政共同承担社会救助责任第39-40页
 (三) 建立社会救助主体救助标准的调整机制第40页
  1、科学确定并适时提高社会救助标准第40页
  2、完善社会救助标准的应急调整机制第40页
  3、强化社会救助资金的预算管理第40页
 (四) 优化社会救助主体救助实施程序第40-41页
 (五) 完善被救助者再就业政策第41-42页
  1、社会救助与再就业要紧密衔接第41页
  2、广开渠道,促进低保对象就业第41-42页
  3、建立“进社区再就业工程”第42页
 (六) 鼓励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救助第42-44页
结论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46页
参考政策法规第46-48页
发表文章目录第48-49页
致谢第49-50页
个人简况第50-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行政法律制度
下一篇:非法流转文物追索中的证据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