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救助主体法律问题研究
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引言 | 第14-18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二)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5-16页 |
(三) 主要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6-18页 |
一、社会救助主体法律制度理论概述 | 第18-27页 |
(一) 社会救助主体概念的厘定 | 第18-19页 |
1、社会救助主体界定 | 第18页 |
2、我国的主要社会救助主体 | 第18-19页 |
(二) 社会救助主体应遵循的原则 | 第19-21页 |
1、救助对象无偿接受社会救助原则 | 第19-20页 |
2、政府主体责任原则 | 第20页 |
3、救助对象法定原则 | 第20页 |
4、适度有效原则 | 第20页 |
5、公平性原则 | 第20-21页 |
6、鼓励自立原则 | 第21页 |
(三) 社会救助主体的救助责任 | 第21-22页 |
1、政府的责任 | 第21页 |
2、非政府救助责任 | 第21-22页 |
3、政府责任与非政府责任相结合 | 第22页 |
(四) 社会救助主体的救助标准 | 第22-27页 |
1、救助对象的贫困线范围的界定 | 第22-23页 |
2、城乡标准的确定 | 第23页 |
3、社会救助主体的具体救助标准 | 第23-27页 |
二、我国社会救助主体存在的问题 | 第27-31页 |
(一) 立法中存在的问题 | 第27-28页 |
1、立法理念落后 | 第27页 |
2、立法层次偏低 | 第27-28页 |
3、专项社会救助制度相对缺失 | 第28页 |
4、违纪违法处罚内容缺乏 | 第28页 |
(二) 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 第28-31页 |
1、社会救助供给主体政府部门过于分散 | 第28-29页 |
2、被救助者资格界定不科学 | 第29页 |
3、被救助者范围狭窄 | 第29页 |
4、供给主体的资金筹措机制不合理 | 第29-30页 |
5、被救助者的救助标准偏低 | 第30页 |
6、社会救助城乡差异大 | 第30-31页 |
三、西方国家社会救助主体的现实考量 | 第31-36页 |
(一) 西方国家社会救助主体的现状分析 | 第31-33页 |
1、英国的社会救助主体制度 | 第31页 |
2、德国的社会救助主体制度 | 第31-32页 |
3、美国的社会救助主体制度 | 第32-33页 |
4、日本的社会救助主体制度 | 第33页 |
(二) 西方国家社会救助主体制度的特点概括及启示 | 第33-36页 |
1、采用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的主体救助模式 | 第33-34页 |
2、社会救助政策和劳动力市场政策相结合 | 第34页 |
3、家庭财产调查和社会救助对象资格认定相结合 | 第34页 |
4、注重法制建设,依法保障公民的平等受助权利 | 第34-35页 |
5、强化政府责任,保证救助资金来源 | 第35页 |
6、重视救助项目多重受益的互补性 | 第35-36页 |
四、完善我国社会救助主体制度的对策建议 | 第36-44页 |
(一) 公民社会救助权利的法定化 | 第36-38页 |
1、树立新的社会救助理念 | 第36-37页 |
2、制定专门的社会救助法 | 第37页 |
3、完善社会救助对象的资格审定机制 | 第37-38页 |
4、促使城乡居民社会救助一体化 | 第38页 |
(二) 明确政府社会救助职责 | 第38-40页 |
1、理顺政府对社会救助的管理体制 | 第38-39页 |
2、政府要承担起维护社会救助权的责任 | 第39页 |
3、坚持中央与地方财政共同承担社会救助责任 | 第39-40页 |
(三) 建立社会救助主体救助标准的调整机制 | 第40页 |
1、科学确定并适时提高社会救助标准 | 第40页 |
2、完善社会救助标准的应急调整机制 | 第40页 |
3、强化社会救助资金的预算管理 | 第40页 |
(四) 优化社会救助主体救助实施程序 | 第40-41页 |
(五) 完善被救助者再就业政策 | 第41-42页 |
1、社会救助与再就业要紧密衔接 | 第41页 |
2、广开渠道,促进低保对象就业 | 第41-42页 |
3、建立“进社区再就业工程” | 第42页 |
(六) 鼓励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救助 | 第42-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6页 |
参考政策法规 | 第46-48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个人简况 | 第50-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