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研究缘起 | 第10-12页 |
·问题提出 | 第10-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师范 | 第12页 |
·高等师范院校 | 第12-13页 |
·贫困生 | 第13页 |
·贫困生资助 | 第13-14页 |
·贫困资助与社会扶贫、社会关怀的区别 | 第14页 |
·研究综述 | 第14-18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研究目的及思路 | 第18-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第2章 高等师范院校贫困生资助概述 | 第20-30页 |
·高等师范院校贫困生资助的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贫困生资助的根本目的和价值取向 | 第20页 |
·教育机会均等与教育公平是贫困生资助的基本追求 | 第20-21页 |
·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和高等教育准公共产品属性是贫困生资助的重要依据 | 第21-22页 |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是贫困生资助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 第22页 |
·目标管理理论是学生资助实效考核的管理学理论支撑 | 第22-23页 |
·高等师范院校贫困生资助的发展历程 | 第23-24页 |
·高等师范院校贫困生资助主体的地位 | 第24-25页 |
·政府是主体 | 第24页 |
·社会是支撑 | 第24-25页 |
·高校是载体 | 第25页 |
·家庭是基础 | 第25页 |
·高等师范院校贫困生资助的重要性 | 第25-26页 |
·对个体而言,贫困生资助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保障 | 第25-26页 |
·对学校而言,贫困生资助是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 | 第26页 |
·对国家而言,贫困资助是落实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 | 第26页 |
·高等师范院校贫困生资助的评价 | 第26-30页 |
·高等师范院校贫困生资助的评价原则 | 第26-27页 |
·高等师范院校学生资助的评价标准 | 第27-30页 |
第3章 高等师范院校贫困生资助实践研究——陕西师范大学个案分析 | 第30-44页 |
·陕西师范大学经济困难学生的现状 | 第30-31页 |
·陕西师范大学贫困生资助的现状 | 第31-35页 |
·陕西师范大学贫困生资助政策与实践 | 第31-32页 |
·陕西师范大学近五年贫困生资助总体情况 | 第32-35页 |
·陕西师范大学贫困生资助的实践调查 | 第35-40页 |
·对“资助价值理念”的调查 | 第35页 |
·关于“资助模式”的调查 | 第35-36页 |
·关于“资助内容”的调查 | 第36-37页 |
·关于“勤工助学”的调查 | 第37页 |
·关于“社会力量资助”的调查 | 第37-38页 |
·关于“助学贷款”的调查 | 第38-39页 |
·关于“资助政策宣传”的调查 | 第39页 |
·关于“困难学生认定”的调查 | 第39-40页 |
·关于“贫困生资助后期监督与考核”的调查 | 第40页 |
·陕西师范大学贫困生资助实施中的问题 | 第40-44页 |
·资助价值理念问题 | 第40-41页 |
·关于资助内容问题 | 第41-42页 |
·关于贫困生资助管理的问题 | 第42-44页 |
第4章 高等师范院校贫困生资助问题的对策研究——以陕西师范大学为例 | 第44-54页 |
·强化资助理念的发展性 | 第44-46页 |
·发展性是资助育人的归宿 | 第44-45页 |
·资助模式向“精神资助”、“造血型”资助转变 | 第45-46页 |
·加强对资助体系内容的有效整合 | 第46-48页 |
·资助体系要素的“分”与“合” | 第46-47页 |
·勤工助学方式的丰富与创新 | 第47页 |
·社会资助的多样性与规范性 | 第47-48页 |
·建立“银校”互信关系,加强诚信教育,完善约束制度 | 第48页 |
·注重资助实施过程中的科学管理 | 第48-50页 |
·健全贫困生的认定机制 | 第48-49页 |
·加强贫困生信息管理 | 第49-50页 |
·加强监督,注重资助实效的考核 | 第50-54页 |
·加强监督 | 第50-51页 |
·注重实效考核 | 第51-54页 |
第5章 结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附录 调查问卷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6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