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药用作物论文--菌类论文

蛹虫草培养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22页
   ·蛹虫草的生物学特性第12-15页
     ·寄主及分布第12页
     ·形态特征第12-13页
     ·营养生理特性第13-15页
       ·蛹虫草的营养需求第13-14页
       ·蛹虫草的环境需求第14-15页
   ·蛹虫草的有效成分及药用价值第15-18页
     ·蛹虫草有效成分第15-17页
       ·虫草多糖类第15页
       ·虫草素第15页
       ·虫草酸第15-16页
       ·超氧化物歧化酶第16页
       ·微量元素和矿物质第16页
       ·其他活性成分第16-17页
     ·药用及保健价值第17-18页
       ·免疫作用第17页
       ·抗肿瘤作用第17页
       ·抗氧化抗衰老作用第17页
       ·抗菌消炎作用第17-18页
       ·降血糖作用第18页
       ·其他作用第18页
   ·蛹虫草的栽培技术第18-20页
     ·栽培季节第18页
     ·栽培原料第18-19页
     ·培养方式第19页
       ·固体栽培第19页
       ·液体培养第19页
     ·栽培管理第19-20页
       ·发菌管理第19页
       ·原基分化和子座生长第19-20页
       ·采收第20页
   ·蛹虫草栽培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第20页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0-22页
第二章 蛹虫草培养基质优化第22-51页
   ·材料与方法第22-23页
     ·材料第22页
       ·菌种第22页
       ·培养基第22页
     ·方法第22-23页
       ·不同碳源对蛹虫草生长发育的影响第22页
       ·不同氮源对蛹虫草生长发育的影响第22页
       ·不同无机盐对蛹虫草生长发育的影响第22-23页
       ·不同浓度柠檬酸铁铵对蛹虫草生长发育的影响第23页
       ·不同浓度三十烷醇对蛹虫草生长发育的影响第23页
       ·栽培方法第23页
   ·结果与分析第23-49页
     ·不同碳源对蛹虫草生长发育的影响第23-27页
     ·不同氮源对蛹虫草生长发育的影响第27-39页
     ·不同无机盐对蛹虫草生长发育的影响第39-42页
     ·不同浓度柠檬酸铁铵对蛹虫草生长发育的影响第42-45页
     ·不同浓度三十烷醇对蛹虫草生长发育的影响第45-49页
   ·结论与讨论第49-51页
第三章 几个环境因子对蛹虫草生长发育的影响第51-57页
   ·材料与方法第51页
     ·材料第51页
       ·菌种第51页
       ·培养基第51页
     ·方法第51页
       ·不同温度对蛹虫草菌丝生长的影响第51页
       ·不同基质初始 pH 对蛹虫草生长发育的影响第51页
   ·结果与分析第51-56页
     ·不同温度对蛹虫草菌丝生长的影响第51-52页
     ·基质初始 pH 对蛹虫草生长发育的影响第52-56页
   ·结论与讨论第56-57页
第四章 蛹虫草栽培中几个基本参数优化第57-79页
   ·材料与方法第57-59页
     ·材料第57页
       ·菌种第57页
       ·培养基第57页
     ·方法第57-59页
       ·不同基质用量对蛹虫草生长发育的影响第57页
       ·不同基质料水比对蛹虫草生长发育的影响第57页
       ·基质用量与基质料水比优化研究第57-58页
       ·不同接种量对蛹虫草生长发育的影响第58页
       ·子座培养时间对蛹虫草中虫草素含量的影响第58-59页
       ·栽培方法第59页
   ·结果与分析第59-78页
     ·基质用量对蛹虫草生长发育的影响第59-65页
     ·不同基质料水比对蛹虫草生长发育的影响第65-70页
     ·基质用量及基质料水比优化研究第70-72页
       ·模型建立与方差分析第70-71页
       ·单因素对蛹虫草子座鲜质量的影响第71-72页
     ·接种量对蛹虫草生长发育的影响第72-75页
     ·子座培养时间对蛹虫草中虫草素含量的影响第75-78页
       ·标准曲线的建立第76-77页
       ·子座培养时间对子座中虫草素含量的影响第77-78页
   ·结论与讨论第78-79页
第五章 蛹虫草栽培中几种病原菌分离与鉴定第79-92页
   ·材料第79-80页
     ·样品采集第79页
     ·培养基第79页
     ·方法第79-80页
   ·结果与分析第80-91页
     ·菌株的分离纯化与保藏第80页
     ·菌株形态观察第80-81页
     ·细菌生理生化鉴定第81-82页
     ·菌株 PCR 扩增产物第82页
     ·序列比对和进化树的构建第82-91页
   ·结论与讨论第91-92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92-93页
   ·结论第92页
   ·展望第92-93页
参考文献第93-98页
附录第98-100页
致谢第100-101页
作者简介第101页

论文共1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花椒黄酮和多酚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下一篇:肥力水平对逆向衰老小麦叶绿素荧光参数和活性氧代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