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0页 |
| ·贵金属纳米材料概述 | 第12页 |
| ·贵金属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概述 | 第12-16页 |
| ·单金属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 | 第12-14页 |
| 1. 种子生长法 | 第13页 |
| 2. 高温还原合成 | 第13-14页 |
| 3. 模板法合成 | 第14页 |
| 4. 电化学合成 | 第14页 |
| 5. 光化学合成 | 第14页 |
| 6. 生物合成 | 第14页 |
| ·双金属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 | 第14-16页 |
| 1. 共还原合成 | 第15页 |
| 2. 热分解法 | 第15页 |
| 3. 种子生长法 | 第15-16页 |
| 4. 置换反应合成 | 第16页 |
| 5. 贵金属诱导还原 | 第16页 |
| ·多孔/空心贵金属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 ·贵金属纳米材料的应用研究 | 第17-19页 |
| ·本文选题依据、内容及创新点 | 第19-21页 |
| ·本文的选题依据 | 第19页 |
| ·本文内容及创新点 | 第19-21页 |
| 参考文献 | 第21-30页 |
| 第二章 金银双金属纳米结构:共还原合成及其组分依赖的无酶双氧水传感的性能 | 第30-50页 |
| ·引言 | 第30-31页 |
| ·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 第31-33页 |
| ·实验仪器 | 第31页 |
| ·实验试剂 | 第31页 |
| ·料制备 | 第31-32页 |
| ·Ag-Au双金属纳米结构的制备 | 第31-32页 |
| ·Ag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32页 |
| ·Au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32页 |
| ·电化学测试 | 第32-33页 |
| ·表征设备 | 第3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3-38页 |
| ·共还原法制备 | 第33页 |
| ·结构与组成 | 第33-38页 |
| ·无酶双氧水传感性能研究 | 第38-44页 |
| ·金、银以及双金属的无酶双氧水传感的性能对比研究 | 第38-39页 |
| ·不同组分的金银双金属的传感性能对比研究 | 第39-42页 |
| ·CV扫速变化研究传感机理研究 | 第42-43页 |
| ·无酶双氧水传感的专一性研究 | 第43-44页 |
| ·小结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50页 |
| 第三章 AuI刻蚀途径制备大尺寸的多孔金纳米结构 | 第50-72页 |
| ·引言 | 第50-51页 |
| ·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 第51-53页 |
| ·实验仪器 | 第51页 |
| ·实验试剂 | 第51页 |
| ·材料制备 | 第51-53页 |
| ·合成Ag-Au双金属纳米颗粒 | 第51-52页 |
| ·合成Au纳米颗粒 | 第52页 |
| ·多孔纳米Au的制备 | 第52页 |
| ·AuI刻蚀途径 | 第52页 |
| ·Fe3+刻蚀途径 | 第52页 |
| ·氨水刻蚀途径 | 第52页 |
| ·对硝基苯酚的催化还原 | 第52-53页 |
| ·表征设备 | 第5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3-62页 |
| ·双金属前驱体的制备 | 第53-56页 |
| ·传统刻蚀剂的刻蚀结果 | 第56-58页 |
| ·AuI特殊刻蚀剂的刻蚀结果 | 第58-62页 |
| ·生长机理的研究 | 第62页 |
| ·对硝基苯酚的催化性能研究 | 第62-67页 |
| ·对硝基苯酚的催化 | 第63页 |
| ·催化结果的对比研究 | 第63-67页 |
| ·小结 | 第67-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2-74页 |
| 一、总结 | 第72页 |
| 二、展望 | 第72-74页 |
| 附录: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及获奖情况 | 第74-75页 |
| 一.发表论文情况 | 第74页 |
| 二、获奖情况 | 第74-75页 |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