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务员隐性腐败问题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4页 |
(一) 选题意义 | 第10页 |
(二)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四) 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13-14页 |
1.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2.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一、 我国公务员隐性腐败的规范分析 | 第14-18页 |
(一) 隐性腐败概念 | 第14-15页 |
(二) 隐性腐败的特征 | 第15-18页 |
1. 主体和标的物的低层次性 | 第15页 |
2. 过程的半公开性 | 第15-16页 |
3. 界定的模糊性 | 第16页 |
4. 影响的潜在扩大性 | 第16页 |
5. 行为的普遍性 | 第16页 |
6. 行为的不易察觉性 | 第16-17页 |
7. 形式的多样性 | 第17-18页 |
二、 隐性腐败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一) 破窗理论 | 第18页 |
(二)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8-19页 |
(三) 权力制约理论 | 第19-20页 |
(四) “经济人”假设理论 | 第20-21页 |
三、 我国公务员隐性腐败问题的表现、成因及危害性 | 第21-31页 |
(一) 隐性腐败的表现 | 第21-24页 |
1. 三公消费 | 第21-23页 |
2. 形象工程 | 第23页 |
3. 公务送礼 | 第23页 |
4. 行政不作为 | 第23-24页 |
(二) 隐性腐败的成因 | 第24-28页 |
1. 行政监督乏力的成因分析 | 第24-25页 |
2. 成本-收益的经济成因分析 | 第25-26页 |
3. 法制建设滞后,查办率过低的成因分析 | 第26-27页 |
4. 行政伦理失范的原因分析 | 第27-28页 |
(三) 隐性腐败的危害 | 第28-31页 |
1. 损害政府形象,降低政府公信力 | 第28-29页 |
2. 增加行政成本,违背节约原则 | 第29页 |
3. 损害公共利益,浪费公共资源 | 第29-30页 |
4. 败坏公平正义,扰乱社会秩序 | 第30-31页 |
四、 国外治理隐性腐败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31-36页 |
(一) 发达国家治理腐败的经验 | 第31-34页 |
1. 瑞典 | 第31-32页 |
2. 新加坡 | 第32-33页 |
3. 美国 | 第33-34页 |
(二) 国外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第34-36页 |
1. 完善制度建设 | 第35页 |
2. 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 | 第35页 |
3. 培育良好的社会反腐氛围 | 第35-36页 |
五、 我国公务员隐性腐败问题的治理措施 | 第36-46页 |
(一) 重筑覆盖全体公民的伦理道德防线 | 第36-38页 |
1. 提升普通民众的道德观念 | 第37页 |
2. 提升公务员的行政伦理道德观念 | 第37-38页 |
(二) 构建全方位的行政监督体系 | 第38-41页 |
1. 强化行政监督部门的独立性及权威性 | 第38-39页 |
2. 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 第39-41页 |
(三) 构建强有力、全面、详细的法律体系 | 第41-42页 |
1. 拓宽腐败标的物的范围 | 第41-42页 |
2. 提升对隐性腐败的界定级别 | 第42页 |
3. 明确处罚标准 | 第42页 |
4. 出台《隐性腐败法》 | 第42页 |
(四) 建立健全相关政策、制度 | 第42-46页 |
1. 推进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改革 | 第42-43页 |
2. 政务公开、信息透明,打造“阳光政府” | 第43-44页 |
3. 改革行政审批制度 | 第44页 |
4. 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加强审计监督 | 第44-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后记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