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棉论文

棉花不成熟纤维突变基因(im)的定位及突变体纤维次生壁加厚期表达谱分析

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5页
本文所用主要缩略词第15-16页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第16-48页
 第一章 棉花分子标记定位研究进展第16-26页
  1 DNA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第16-18页
  2 遗传图谱的作图群体第18-19页
  3 棉花分子遗传图谱研究进展第19-22页
   ·棉花种间分子遗传图谱研究进展第19-21页
   ·陆地棉种内分子遗传图谱研究进展第21-22页
   ·二倍体棉花分子遗传图谱研究进展第22页
  4 棉花质量性状定位研究进展第22-23页
  5 QTL定位方法研究进展第23-24页
  6 棉花纤维品质及产量QTL定位研究进展第24-26页
 第二章 棉纤维发育研究进展第26-42页
  1 棉纤维发育概述第26-27页
  2 棉纤维的发育特征、机制与重要基因第27-42页
   ·纤维的分化和起始期第27-29页
   ·棉纤维细胞伸长期第29-33页
     ·棉纤维细胞伸长的驱动力第30-31页
     ·细胞骨架变化及扩展蛋白对棉纤维伸长的影响第31页
     ·激素对棉纤维伸长的影响第31-32页
     ·棉纤维伸长的模型第32-33页
   ·次生壁合成期第33-41页
     ·纤维素合酶复合体及纤维素的合成场所第34-35页
     ·纤维素合成的过程第35-37页
     ·棉纤维次生壁加厚相关基因第37-39页
     ·植物激素及活性氧物质对棉纤维次生壁发育的影响第39-40页
     ·细胞骨架对棉纤维次生壁发育的影响第40-41页
   ·脱水成熟期第41-42页
 第三章 棉纤维发育转录组研究进展第42-48页
  1 棉花EST数据库第42-43页
  2 转录组学的主要研究方法第43-46页
   ·基于微阵列技术的表达谱分析手段第44-45页
   ·基于测序技术的表达谱分析手段第45-46页
  3 棉纤维发育转录组学研究进展第46-48页
   ·微阵列技术在棉纤维转录学研究上的应用第46-47页
   ·测序技术在棉纤维转录学研究上的应用第47-48页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48-50页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第50-116页
 第四章 棉花不成熟纤维突变基因(im)的定位及其对重要纤维品质性状及衣分的影响第50-8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1-56页
   ·实验材料及群体构建第51页
   ·性状调查第51-52页
   ·纤维品质测定第52页
   ·棉花DNA的提取第52-54页
   ·SSR分析第54-55页
     ·SSR引物第54页
     ·SSR标记PCR扩增第54页
     ·PAGE/银染分析第54-55页
   ·数据分析第55-5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6-78页
   ·im突变体的遗传分析第56-57页
   ·群体分子标记基因型的分析和遗传图谱的构建第57-62页
   ·亲本及作图群体纤维品质及衣分性状统计分析第62-67页
     ·纤维品质及衣分性状表现第62页
     ·纤维品质及衣分性状相关分析第62-67页
   ·纤维品质及产量性状QTL检测及Meta分析第67-78页
     ·纤维长度(FL)第67页
     ·纤维强度(FS)第67-68页
     ·纤维马克隆值(Mic)第68页
     ·纤维整齐度(FU)第68页
     ·短纤维指数(SFI)第68-69页
     ·纤维成熟度(Mat)第69页
     ·衣分(LP)第69-78页
  3 讨论第78-82页
   ·棉花种内与种间遗传多态性第78页
   ·CSILs在基因定位和QTL检测中的作用第78-80页
   ·im基因对纤维品质及衣分性状的影响第80-82页
 第五章 棉花不成熟纤维突变体纤维次生壁加厚期基因表达谱分析第82-11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83-89页
   ·植物材料第83页
   ·葡萄糖、果糖及蔗糖含量测定第83-84页
   ·棉纤维纤维素含量测定第84页
   ·棉纤维细胞壁显微观察与细胞壁厚度测定第84-85页
   ·RNA提取和纯化第85页
   ·RNA样品标记探针第85-86页
   ·cDNA芯片杂交第86页
   ·统计分析第86页
   ·定量PCR分析第86-89页
  2 结果第89-111页
   ·棉纤维中纤维素含量和细胞壁厚度分析第89-91页
   ·纤维发育进程中葡萄糖、果糖及蔗糖含量变化第91-93页
   ·im突变体和TM-1在纤维发育进程中的表达谱变化第93-94页
   ·相邻时期差异表达基因的GO功能注释与富集分析第94-97页
   ·im突变体和TM-1差异表达基因的GO功能注释与富集分析第97-100页
   ·参与次生壁合成的碳水化合物活性酶基因分析第100-101页
   ·转录因子分析第101-102页
   ·差异表达基因的定量验证第102-105页
   ·im候选基因预测分析第105-111页
  3 讨论第111-116页
   ·im基因对次生壁发育的影响第111页
   ·TM-1和im突变体具有不同步的纤维发育进程第111-112页
   ·糖代谢与次生壁合成进程第112-113页
   ·转录因子第113页
   ·im候选基因第113-116页
全文结论第116-118页
参考文献第118-138页
致谢第138-14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及待发表论文第140页

论文共14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稻作史研究
下一篇:基于GGE模型的棉花品种生态区划分与试验环境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