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插图或附表清单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6页 |
·污泥基本概况 | 第13-16页 |
·污泥的来源及分类 | 第13-14页 |
·污泥处理处置技术 | 第14-16页 |
·污泥脱水 | 第16-18页 |
·污泥中水分存在的形式 | 第16-17页 |
·常见污泥脱水方法 | 第17-18页 |
·污泥调理 | 第18-24页 |
·污泥调理技术 | 第18-21页 |
·粉煤灰调理污泥技术 | 第21-22页 |
·微波调理污泥技术 | 第22-24页 |
·课题研究意义与内容 | 第24-26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24-25页 |
·研究内容 | 第25页 |
·本研究创新点 | 第25-26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分析方法 | 第26-32页 |
·实验材料 | 第26-27页 |
·实验污泥 | 第26页 |
·实验粉煤灰 | 第26-27页 |
·实验仪器及药品 | 第27页 |
·实验仪器 | 第27页 |
·实验药品 | 第27页 |
·污泥脱水实验过程 | 第27-29页 |
·改性粉煤灰制备及表征 | 第27-28页 |
·改性粉煤灰调理污泥过程 | 第28页 |
·微波调理污泥过程 | 第28页 |
·改性粉煤灰与微波协同调理污泥 | 第28-29页 |
·分析方法 | 第29-32页 |
·污泥脱水性能的分析 | 第29-30页 |
·污泥上清液中可溶性有机物(蛋白质、多糖)含量分析 | 第30页 |
·污泥粒径分析 | 第30-31页 |
·Zeta 电位及总有机碳(TOC)含量分析 | 第31页 |
·常规水质指标测定方法与依据 | 第31-32页 |
第三章 改性粉煤灰调理污泥脱水性能的研究 | 第32-43页 |
·改性粉煤灰提高污泥脱水性能的研究 | 第32-35页 |
·过滤脱水实验 | 第32-34页 |
·沉降实验 | 第34-35页 |
·改性粉煤灰提高污泥脱水性能机理分析 | 第35-36页 |
·改性粉煤灰提高污泥脱水性能过程研究 | 第36-42页 |
·改性粉煤灰对污泥上清液中溶解性 COD 的影响 | 第36-37页 |
·改性粉煤灰对污泥上清液中可溶性有机物的影响 | 第37-38页 |
·改性粉煤灰对污泥上清液中总有机碳(TOC)的影响 | 第38-39页 |
·改性粉煤灰对污泥上清液中 Zeta 电位的影响 | 第39-40页 |
·改性粉煤灰对污泥上清液中粒径的影响 | 第40-41页 |
·粉煤灰的表征 | 第41页 |
·改性粉煤灰提高污泥脱水过程的分析 | 第4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微波调理污泥脱水性能的研究 | 第43-53页 |
·微波提高污泥脱水性能的研究 | 第43-46页 |
·过滤脱水实验 | 第43-45页 |
·沉降实验 | 第45-46页 |
·微波提高污泥脱水性能机理分析 | 第46页 |
·微波提高污泥脱水性能过程研究 | 第46-52页 |
·微波对污泥温度的影响 | 第46-47页 |
·微波对污泥上清液中溶解性 COD 的影响 | 第47-48页 |
·微波对污泥上清液中可溶性有机物的影响 | 第48-49页 |
·微波对污泥上清液中总有机碳(TOC)的影响 | 第49-50页 |
·微波对污泥上清液中 Zeta 电位的影响 | 第50-51页 |
·微波对污泥上清液中粒径的影响 | 第51-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改性粉煤灰与微波协同调理污泥脱水性能的研究 | 第53-62页 |
·正交试验设计 | 第53-54页 |
·改性粉煤灰与微波协同提高污泥脱水性能研究 | 第54-55页 |
·改性粉煤灰与微波协同对污泥比阻的影响 | 第54-55页 |
·改性粉煤灰与微波协同对污泥含水率及沉降性能的影响 | 第55页 |
·改性粉煤灰与微波协同提高污泥脱水性能机理分析 | 第55-56页 |
·改性粉煤灰与微波协同提高污泥脱水性能过程研究 | 第56-61页 |
·改性粉煤灰与微波协同对污泥上清液中溶解性 COD 的影响 | 第56-57页 |
·改性粉煤灰与微波协同对污泥上清液中可溶性有机物的影响 | 第57-58页 |
·改性粉煤灰与微波协同对污泥上清液中总有机碳(TOC)的影响 | 第58-59页 |
·改性粉煤灰与微波协同对污泥上清液中 Zeta 电位的影响 | 第59-60页 |
·改性粉煤灰与微波协同对污泥上清液中粒径的影响 | 第60-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2-64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