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导论 | 第10-16页 |
| 第1章 马丁·布伯锡安主义产生的背景 | 第16-24页 |
| ·家庭背景 | 第16-19页 |
| ·祖父母的影响 | 第16-18页 |
| ·妻子的影响 | 第18-19页 |
| ·社会背景 | 第19-24页 |
| ·同化主义与新一轮反犹主义 | 第19-21页 |
| ·锡安主义运动的兴起 | 第21-24页 |
| 第2章 马丁·布伯锡安主义的内容 | 第24-32页 |
| ·文化锡安主义 | 第24-26页 |
| ·移民巴勒斯坦 | 第24页 |
| ·复兴犹太传统文化 | 第24-26页 |
| ·双民族主义 | 第26-32页 |
| ·一个国家,两个民族 | 第26-28页 |
| ·民族内部实行自治 | 第28-29页 |
| ·保证犹太人的移民权 | 第29-32页 |
| 第3章 马丁·布伯锡安主义的实践 | 第32-46页 |
| ·文化锡安主义实践 | 第32-38页 |
| ·参加第三届锡安主义代表大会 | 第32-33页 |
| ·创建“民主派” | 第33-36页 |
| ·创建、主编月刊《犹太人》 | 第36-38页 |
| ·双民族主义实践 | 第38-46页 |
| ·加入“青年工人党” | 第38-39页 |
| ·建立“布里特沙洛姆” | 第39-42页 |
| ·创立“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友好联盟”与“伊胡德” | 第42-46页 |
| 第4章 对马丁·布伯锡安主义及实践的分析和评价 | 第46-58页 |
| ·马丁·布伯“文化锡安主义”向“双民族主义”转变的原因 | 第46-49页 |
| ·锡安主义运动面临的主要矛盾的变化 | 第46-47页 |
| ·锡安主义运动的多数派在阿拉伯问题上的短视 | 第47-49页 |
| ·马丁·布伯锡安主义的特征 | 第49-51页 |
| ·深远性 | 第49-50页 |
| ·空想性 | 第50-51页 |
| ·马丁·布伯锡安主义的影响 | 第51-58页 |
| ·马丁·布伯文化锡安主义的影响 | 第51-54页 |
| ·马丁·布伯双民族主义的影响 | 第54-58页 |
| 结语 | 第58-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