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视域下的人肉搜索问题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导论 | 第9-15页 |
·研究课题的来源 | 第9-10页 |
·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论文综述 | 第11-12页 |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页 |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3-15页 |
第一章 人肉搜索的概念与特性 | 第15-27页 |
·人肉搜索的概念 | 第15页 |
·人肉搜索的产生与中国制造 | 第15-19页 |
·庞大的网民基数 | 第16-17页 |
·网民结构相对年轻化 | 第17页 |
·网络推手的推波助澜 | 第17-18页 |
·国内的传统历史文化影响 | 第18-19页 |
·人肉搜索引擎与传统搜索引擎之比较 | 第19-20页 |
·搜索模式的不同 | 第19页 |
·信息回复的质量与速度不同 | 第19-20页 |
·人肉搜索的主要特性 | 第20-27页 |
第二章 人肉搜索的理论与人性基础 | 第27-37页 |
·人肉搜索的六度分隔理论 | 第27-31页 |
·网络的出现使六度分隔理论成为可能 | 第27-29页 |
·人肉搜索在六度分隔中的展开与多样 | 第29-31页 |
·体验经济背景下的自我实现理论 | 第31-37页 |
·体验经济激发人肉搜索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 第32页 |
·积极的心理需求引导网民进行人肉搜索 | 第32-37页 |
第三章 人肉搜索的杰纳斯效应 | 第37-49页 |
·人肉搜索的积极效应——正面 | 第37-40页 |
·“人肉搜索”的监督功能 | 第37-38页 |
·“人肉搜索”对与主体社会道德认同的强化 | 第38-40页 |
·人肉搜索的诸多问题——负面 | 第40-46页 |
·对个人隐私权的侵犯和网络暴力 | 第40-45页 |
·匿名社会主体对道德责任感的缺失 | 第45-46页 |
·人肉搜索的中性效应 | 第46-49页 |
·个性化搜索拓宽网民的搜索方式 | 第46-47页 |
·人肉搜索内蕴的经济价值 | 第47-49页 |
第四章 人肉搜索伦理规范建构的基本途径 | 第49-59页 |
·民主、商协与伦理共识的构建 | 第49-53页 |
·商谈伦理——人肉搜索构建伦理共识的机制 | 第49-50页 |
·人肉搜索的伦理规范共识 | 第50-53页 |
·反思、引导与网民道德自律 | 第53-55页 |
·激发网民的主体道德意识 | 第53-54页 |
·培养网民的道德责任感 | 第54页 |
·充分发挥网络社会“把关人”的作用 | 第54-55页 |
·法律的完善筑起最后的防线 | 第55-59页 |
结语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7-68页 |